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用活用足“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金字招牌系列报道之一
银川“精准滴灌”建设创新枢纽城市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1-06-15 10:30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作出重要部署,为银川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基本遵循。在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银川与广州、嘉兴、天津滨海新区一同获评“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入选城市。

荣誉的背后,是银川多年来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的不断探索,一连串政策、机制、服务多向发力,最终从全国26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中脱颖而出。

事实上,作为欠发达城市,银川的科技创新探索之路险阻重重,如何让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银川借力“科创中国”平台,以需求为导向,揭榜挂帅,为企业找人才,为人才找温床,解决科技资源短缺、创新人才不足的难题,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

巧借外力引才聚智为企业服务

“今年科技部门的服务力度前所未有的大!”宁夏西夏嘉酿啤酒有限公司生产厂长陈文静感叹道。

专家指导、创新培训、政策支持……去年至今,在建设“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中,银川紧盯企业技术需求服务,借助福建、浙江院士专家宁夏行活动,并积极组织上海交大(银川)材料研究院、北方民族大学、银川市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协会,深入科技型企业,切实把“三个基本”工作法和“三个一线”工作机制落实到科技企业中,邀请专家们进企业、进车间、进一线,紧扣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开展技术需求对接、产学研对接、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

不仅广泛撒网征集技术需求,银川更注重“精准滴灌”,先后邀请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教授燕绍九、江西理工大学教授钟胜文、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研究员马淑花、宁夏大学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教授李进等分别前往宁夏汉尧石墨烯储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宁夏墨工科技有限公司、宁夏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科技咨询服务,问诊产业发展瓶颈、破解产业发展难题,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专家们调研的脚步不停止,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便能结出累累果实。去年12月,中国金属学会钢铁研究总院特殊钢研究所和共享铸钢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前者将针对共享铸钢有限公司共性、关键性技术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攻关,这对于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的共享铸钢有限公司来说,是一次破茧而出的蝶变之机。

目前通过走访征集企业各类技术需求37项,涉及新材料、装备制造、葡萄酒、农业技术等多个方面。今后将结合上述技术需求,以项目为引领,设立专项资金,充分借助全国学会、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重点支持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产业等重点产业发展,持续为地方经济发展加码。

苦练内功稳扎稳打为创新赋能

今年4月26日,银川组织了一场新材料产业对接会,邀请25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宁夏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与本土100余名新材料产业相关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为企业技术需求寻找合适的“姻缘”。一场接连一场的技术研讨交流会,不仅碰撞出了科技创新的火花,更为银川新材料产业发展注入了“智动力”。

“银川新材料产业偏重于原材料产品而在新材料衍生与终端产品方向创新乏力,缺乏支撑,希望通过越来越多这样的需求对接会议,为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会议组织方上海交大(银川)材料研究院副院长李欣介绍。

上海交大(银川)材料研究院还负责管理一家分析检测中心,这是由银川市人民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学去年合作建设的一家检测机构,可以为我市的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及其相关产业,提供材料分析检测、仪器仪表计量校准,以及培训、咨询、技术研发等服务,发挥公共服务平台的公共服务功能,带动和引领我市新材料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以前我们做材料分析,需要送到西安、沈阳等地的科研院所和高校,有时候一两周,长的时候一个多月。现在银川本地三五天就能出结果,不仅节省了成本,还加速了我们的产品研发周期。”苏志东在共享铸钢有限公司虚拟制造中心工作,他提到,在这几年的研发工作中,他深刻感受到了银川市新材料产业链日益完善所带来的良性循环。

上海交通大学(银川)材料产业研究院院长夏明许在一场需求对接会上感慨地说:“每个月平均160通电话,每年实地走访40余家企业,由此可见企业技术需求大。”他表示,今后将推动基地、平台、服务、项目和产业的立体式创新,为当地材料产业提供基础研究、产业中试、专家咨询与服务等一揽子方案,同时实现科技资源云上共享,帮助企业、专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和实验设备、测试设备互动,让专家和企业不再有地域和时间的隔阂,真正在当地实现云检测、云分析、云中试。

拓宽思路责任共担服务零距离

“如何让行业内部实现有效连接,我觉得这是当前政府部门最需要做的一件事。”黄晓东是宁夏佳智星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也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核心人员,多年前选择从北京回银创业,他提到,当前银川乃至宁夏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还很薄弱,从事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

他提到:“比如之前我们要找生产商生产芯片,不知道银川哪家企业有这样的能力,还是管委会的领导来了解需求时,给我们牵线联系了贺兰工业园区德胜片区的一家企业,他们的设备很先进,但我们之前并不知道,还正在找外地加工厂代工,成本又高又费时间。”

黄晓东面临的难题得以解决,得益于今年我市广泛开展的科技志愿服务。今年初,市科技局正式启动了“科技服务进百企”行动,将全市科技型企业按照网格进行划分,建立市、县(区)科技局领导担任指导员,科技系统业务骨干担任网格员,联系企业员工担任信息员的“一格三员,三员联动”科技服务新模式,通过信息互通、服务互补、责任共担实现科技工作服务“0”距离。

科技服务要实现“精准滴灌”,必须找准服务捷径。市科技局副局长沙勐介绍,通过这样的新模式,将科技工作者下沉到一线,帮助企业做好政策解读、项目申报、技术需求凝练、平台搭建,全面解决企业对科技政策掌握不够透彻,对申报区市两级科技项目、申请专利技术以及在企业专业技术培训、企业文化培训等方面的需求。“力争年内全市R&D投入强度达到1.9%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占比达到40%。”沙勐提到,在深入企业服务的同时,今年全市还同步启动了“银川市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训班”,邀请区内外有实操经验的创业家、产业家与我市中小企业、龙头企业进行交流,帮助企业拓宽创新思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