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网站头条

平复矿坑 引来水源 栽植树木 银川为“父亲山”抚平“伤痕”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0-06-28 11:14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贺兰山是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维系着西北至黄淮地区气候分布和生态格局,守护着西北、华北生态安全。要加强顶层设计,狠抓责任落实,强化监督检查,坚决保护好贺兰山生态。

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银川段总面积447.75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3.1%。这里有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是珍贵稀有树种和马鹿、岩羊、马麝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是许多动植物学家和摄影爱好者的向往之地,在这里,人们可以观察到岩羊、狐狸等动物灵巧矫健的身影。从过去听到风吹草动就逃跑,到如今的和谐相处,动物和人类融洽相处的背后,是银川市长期以来对这里生态环境进行的持续修复。

生态修复逐渐抹去“伤痕”

上世纪60年代,在套门沟、镇北堡一带,人们开始了采矿活动,因为矿区规划设置不到位、开采区域分布混乱,矿山企业规模小,矿权分散,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导致贺兰山遭到大面积的破坏和生态污染。

一切在2019年9月开始有了转折。当时,银川市正式实施套门沟建筑石料矿区及新干公路周边生态恢复综合整治工程,面对饱受风霜,已然伤痕累累的贺兰山,负责生态修复整治工程的工作人员,足足用了40台大型工程机械轮番作业,才抹平了过去随意开采留下的“伤痕”。

而在这之后,还有许多困难等待着工作人员。面对没有水、没有电,到处都是砂砾石的环境,他们一次次尝试种植树木,在整治区和14公里外的地方来来去去,运走了大块大块的砂砾石,带回了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

涵养水源“父亲山”重披绿装

昔日杂乱分布,飞沙走石的废弃矿坑,如今已然平坦,昔日贫瘠荒凉、寸草不生的砂砾石地,也被肥沃的土壤所代替。面对这些成绩,负责生态修复整治工程的工作人员没有懈怠,他们想尽办法,把银西防护林蓄水池的水引到这里来。银西防护林离这里还有10公里,且海拔比这里低,为了解决水源问题,他们先是铺设了6公里的管网,又通过3个蓄水池,才将水源引进贺兰山高处。

土壤和水源终于齐备,只差植被的恢复。而就在栽植树木的过程中,过去长期疏于治理所留下的“病灶”显现出来。200毫米的降水量,无法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为了早日让贺兰山披上绿装,除了从银西防护林引来水源,工作人员还通过三级黄河扬水工程,对树木进行滴灌。渐渐地,贺兰山上的树木存活率越来越高,新建设林带存活率达到90%,“父亲山”重新披上绿装。 绿色屏障巍然屹立

树木郁郁葱葱,处处生机勃发,如今,套门沟建筑石料矿区及新干公路周边修复面积达587.90亩,完成地形地貌整治700余亩,土壤换填650余亩,种植乔木40000余株,灌木120000余平方米,铺设输水管线1280米,微灌面积达200000余平方米,巍巍贺兰山,正以父亲之姿,筑起绿色长城,保护着在他怀抱里休养生息的生灵们。

现在的套门沟,作为生态景观物种的樟子松、白榆等被广泛种植,蒙古扁桃、长柄扁桃、文冠果等树种,作为生态经济和景观树种,成了项目示范树种,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冰草、芨芨草、针茅等植被,也都成为正在重新勃发生机的绿色屏障上的一草一木,抚平了伤痕的“父亲山”,巍然屹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