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逐梦小康生活的“老黄牛”——见证闽宁巨变的光辉岁月系列报道之三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1-03-09 11:50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饿,半粒在喊渴。”“和所有的农夫一样,我被干旱揪着衣领奔波,同情心已经不够布施。”

……

这是对曾经苦难的西海固的文学表达。旱塬大地上,叮当作响的扁担和吱吱呀呀的拉水车,曾承载了西海固人重复了千万次的呐喊。搬出大山,6.6万西海固人在闽宁镇改荒漠、建家园、谋生产,背靠滚滚黄河水扔掉了“穷帽子”。

今天,坐拥一方好山水,闽宁镇起航新时代、奋斗新征程。

兴修水利改天地,呕心沥血注清泉

从大山里走来,一晃30年过去。57岁的王升脸上满是沧桑,他把一生都献给了闽宁镇。

在西海固人看来,不苦不涩就是好水。“西海固深沟里的水,我爷的爷、我爷、我爸喝了几辈人,到了我这辈换了天,终于喝上了甜水。”王升说。

王升所说的甜水,也只是1991年调动到西吉县玉泉营吊庄建设办公室时喝上的机井水。机井水蓄在简易水池中,水体发绿、池边有绿毛,没有任何净化设施。王升笑着说:“不用摸黑排队挑水、担水喝,移民们都觉得方便呢!”

从这一年开始,王升和水较上了劲,他最大的梦想就是看到茫茫戈壁变成万顷良田。随着玉泉营人饮工程大面积开建,周边7个村37个村民小组约2960户人的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

1997年,闽宁村正式开建。王升全面负责闽宁村农业灌溉和人蓄饮水供水管理工作。“我们在村里打下第一口机井,建起了水塔,西海固移民就近喝上了地下水。我们又建成了一级二级扬水工程,水渠从西干渠修到闽宁村,黄河水浇上了闽宁村的庄稼。”

修水渠、建泵站,王升的足迹踏遍每座供水点和田间地头。随着2001年闽宁镇建制,每个村都打下了机井,至今这些机井仍然用于发展庭院经济。

像电视剧《山海情》里演绎的一样,黄河水流到田间地头就变成涓涓细流,地势高、沿途长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这样的故事真实发生在武河村。电视剧中张树成的原型李双成曾是永宁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闽宁镇党委书记。王升回忆,在扬水工程建设中,跟着李双成书记啃干馍、睡渠堤的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

2004年,随着三级扬水工程开建,武河村的农业灌溉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黄河水肥,玉米地从没见长得那么好!”王升眼望着一片片玉米地,打心底里高兴。

如今,王升依然保留着当年参与建设扬水工程时用过的茶杯,心中依然揣着老书记艰苦奋斗的动人故事。

黄河水进家门,日子越过越美气

机井建在村组里,发展庭院经济就有了盼头。福宁村北五组组长潘财学守着一口机井20年,没少挨骂,也没少得罪人。

“刚移民来的时候大家都种蘑菇、种枸杞,机井一开,上面放多了水,下面人就没水用了,哪能不得罪人?咱西海固人惜水,都想把水灌饱自家的枸杞树。”潘财学心里有杆秤,机井是大家的,放多少水啥时候放水必须保证集体利益。尽管挨着骂,但是潘财学并不在意,一口机井一管就是20年。

从老家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移民到闽宁镇,潘财学家过上了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他说:“不靠老天爷施舍雨水过日子,家门口就能引来灌溉水,咱种枸杞、种果树都能赚上钱,这日子咋能不美气?”

福宁村围着一口机井建起了水塔,移民从水塔下接水吃。移民们吃机井水的历史在2012年剧终。这一年,永宁县南部水厂建成,就建在闽宁镇原隆村。有了专业的净化池、净水设施,西海固移民终于喝上了水质达标的饮用水。王升高兴地说:“西海固人爱水,只要口感上尝着不苦不涩就认为是甜水好水。南部水厂建成,黄河水在这里经过专业净化流入千家万户,咱不仅喝上了甜水还喝上了健康好水。”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移民的土地逐一流转,闽宁镇在2010年后开启了大规模种植葡萄的历程。如今,潘财学家的6亩地也流转给了贺兰红共享酒庄。

福宁一号泵旁就是数栋设施温棚和葡萄基地。黄河水从泵房抽到田间地头,浇在设施温棚,也只是分分钟的工夫。从一年三季种粮食到一年四季有分红、有收成,和潘财学一样的移民终于不再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终于过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生活。

“家里啥都不缺,村里这几口机井还用着呢。‘五一’开灌,管着这口机井就是管着咱的财气,有水咱西海固人才在闽宁镇盖起房子、种起蘑菇葡萄,才有今天的好日子。”

农业产业调结构,戈壁滩上织锦绣

这两天,宁夏立兰酒庄有限公司里,村民们开始剪种条、平整土地。进入4月,开沟施肥工作会为葡萄地定下标准的行间距。像在大地之上作画一样,村民们的巧手,用一排排整齐精致的葡萄织就着闽宁镇的风情。

福宁村驻村第一书记马宁这两天格外忙碌。今年村上葡萄种植基地的三年挂果期来临,村委会正酝酿着成立劳务公司组织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马宁介绍:“水来之不易。发展葡萄产业是节水灌溉的最好应用。从大水漫灌到滴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移民村带来了新机遇。”

政府将泵站修到田间地头,企业负责铺设滴灌管网。靠着节水灌溉奖补,大量节水灌溉农业在闽宁镇兴起。

每年6月,闽宁镇多个葡萄种植基地织就万顷绿色长廊。贺兰山下天高云淡,葡萄长廊绿意盎然。随着《山海情》热播,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庄成了网红打卡地,也带热了闽宁镇的葡萄文旅产业。

闽宁镇党委副书记赵超介绍,目前全镇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超8万亩,新建玉海村、园艺村、福宁村设施温棚园区3个,完成原隆村1200亩酿酒葡萄基础设施配套,实现了由最初的传统种植到现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水,为闽宁镇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也注入了共赴小康的生机。

近年来,闽宁镇持续开展生态修复、防沙治沙、农田林网、镇村绿化、环境整治五大工程,对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了统筹规划。“十三五”期间,全镇新增绿化面积11270亩,绿化覆盖率达到35%。

从缺水干旱、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闽宁镇,6.6万西海固移民靠着一双勤劳双手改天换地、耕耘不辍,织就了小康生活的水润乡村、绿色史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