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3-08-03 10:02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当前,全市已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防汛工作至关重要,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进入主汛期后,极端天气易发,而银川市都做了哪些工作?如何安全度汛?
进入汛期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时刻绷紧安全度汛这根弦,以“汛”为令,严阵以待,狠抓各项备汛措施落实,全力打好防汛“主动仗”。
城市核心区防洪能力达百年一遇
银川市西靠贺兰山,东部处于灵盐台地丘陵区,黄河横穿而过。“东西防山洪,中间防河汛,市区防雨涝”历来是防汛工作的重点。据银川市防汛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导、拦、蓄、滞、排”防洪体系,城市核心区防洪能力达到百年一遇。在山洪防御方面,贺兰山银川段全长85公里,共有大小山洪沟37条,目前,沿山已建成滚钟口、金山等拦洪库15座,堤防64.5公里,主要排洪沟道21条305公里。黄河右岸灵武市防汛防洪自成体系,主要有苦水河等23条泄洪沟、旗眼山等6座水库和水洞沟等3座骨干坝。全市蓄滞洪能力达到6200万立方米。
在河汛防御方面,黄河流经我市灵武市、永宁县、兴庆区、贺兰县4个县(市)区,全长83.8公里,沿河已建成标准化堤防113公里,控导工程14处,护岸工程4处59公里,丁坝、人字垛316座。
在城市内涝防御方面,我市建成污水处理厂8座,排水提升泵站27座,雨水调蓄池1座,调蓄能力近4万立方米,排水主管网917公里,目前在建的雨水调蓄池3座,总调蓄能力约13万立方米。
近些年来,我市成功应对了2016年“8·21”、2018年“7·22”特大山洪、2018年黄河大洪水和2022年6轮强降雨,实现了“水库零垮坝、堤防零决口、群众零死亡”的显著成效,保障了首府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市汛期是每年5月20日到9月20日,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汛期我市降雨偏少15%,但不排除局地强降雨、区域性洪涝灾害可能,防汛形势依然严峻。为此,我市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各项责任制,汛前及时调整了各级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黄河防汛行政责任人、水库大坝“三个责任人”、易涝积水点等“四个一”包抓工作责任人等,并通过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公开公示。
需要市民注意的是,一旦发生雨情,请广大市民关注雨情汛情预警信息,遇有强降雨,合理安排出行计划,尽量减少外出,尤其是要远离贺兰山沿山导洪沟、防洪堤、过水路面、拦洪库、滞洪区、泄洪沟和重点道路易涝积水点、包兰铁路下穿隧道涵洞、阅海湖隧道、农村老旧房屋、农业设施温棚等重点区域。
组建防汛应急抢险队伍140余支
防汛物资储备是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防汛办防汛物资储备库看到,混流泵、潜水泵、编织袋等各类防汛物资一应俱全。近期,市防汛办对全市防汛物资进行了清查核查,目前全市68个防汛物资库储备物资82万件。同时,市防汛办积极争取到价值近1300万元的自治区应急物资,其中防汛应急物资734万元,物资储备做到了“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在队伍、机械方面,全市落实防汛应急抢险队伍140余支近1万人、抢险机械800余台,确保队伍机械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顶得住”。在人员培训方面,我市采取“培训+实训+演练”方式,已连续举办全市防汛应急能力提升培训班4期,培训了900人,解决了防汛业务骨干能力不足、业务不精,防汛应急抢险队伍实战经验不足、物资装备操作不熟练的问题。
针对去年汛期6轮强降雨暴露出的防洪体系不健全、防洪工程标准不高、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薄弱等问题,我市投资7.2亿元,实施宜居巷雨水管网改造、宁安大街积水点改造等一批内涝治理项目,有效缓解了城区部分道路易涝积水问题。同时,实施第一至第三拦洪库提标改造等一批防洪工程,进一步提升了沿山防洪工程的标准。今年,我市还借助“高空卫士”“雪亮工程”等,接入黄河、拦洪库、过水路面、下穿隧道涵洞等监测视频链路到市应急指挥调度中心,更新完善了全市防洪排涝指挥调度“一张图”、应急资源管理“一张网”,推动“智慧防汛”走在全区前列。
扎实开展风险隐患 专项排查整治
“我们始终把风险隐患排查整改贯穿整个汛期和防汛的全过程,扎实开展风险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贺兰山东麓银川段妨碍行洪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重点对沿山导洪沟、防洪堤、拦洪库、泄洪沟、山洪灾害危险区、重点易涝积水点、下穿隧道涵洞、农村老旧房屋、农业设施温棚等重点关键部位持续开展全覆盖、拉网式排查,建立风险隐患台账和责任清单,落实风险隐患‘查、改、督、销’闭环管理。”市防汛办相关负责人说。
市防汛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还对去年6轮强降雨过程中暴露出的86个城市易涝积水点、55个低洼积水小区、沿山沿河18处过水路面强化风险管控措施。今年,市防汛办摸清了全市下穿隧道涵洞立交桥底数,对183个点位逐个排查,最终确定60处重点关注点位,全部落实了“四个一”包抓工作机制,确保风险可防可控。同时,市防汛办、防汛工作暗访组采取“四不两直”“一竿子插到底”随机抽查等方式,加大隐患问题整改落实督导力度,推动风险隐患动态清零。
截至目前,共暗访发现问题54个,已经下发督办通知单13份,督促整改问题41个,正在整改13个,真正做到了汛期不过、检查不停、整改不止。
建立气象预警 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
在预警方面,去年以来,我市深刻吸取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洪涝灾害教训,建立了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将暴雨作为启动应急响应的先决条件,实现早介入、早行动、早预防。
目前,我市组建了13个部门的防汛应急工作专班,遇有强降雨,持续跟踪雨情、水情和汛情变化。市防汛办和气象、水务、市政管理、自然资源等部门加强实时信息共享和短临预报预警,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短信、新媒体平台等多形式、全方位发布降雨、山洪、内涝、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落实好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叫应”机制,实现了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全覆盖。同时,我市还高度重视信息报送工作,确保一旦发生重大险情、灾情,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置。每次强降雨前,前置物资、队伍、机械等,确保险情抢早、抢小、抢住。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始终把安全的意识、安全的理念、安全的措施贯穿到防汛工作中,继续抢抓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海绵城市及韧性城市建设契机,加快实施拦洪库提标改造、中小河流治理等防洪工程,全面提升沿山防洪标准,降低水库安全度汛风险,进一步健全防洪体系。同时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雨水管道泵站提升等项目,给积水找出路、为雨水增空间,确保市区大雨无大涝。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