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共护黄河安澜 共建大美银川
聚焦“五水共治” 我市打造新时代依法治水“银川样板”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4-06-14 08:41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百里生态长廊、万顷碧波湿地……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赋予了银川塞上湖城的别样景致,绘就了美丽银川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近年来,银川市水利系统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问题,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一体化治理,美丽河湖建设全面铺开,“五水共治”取得新突破,水环境水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深度推进治水节水管水

银川市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844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近年来,银川市成立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先后编制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节水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节水控水攻坚战实施方案,并制定了《银川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通过健全完善城市节水法规制度,全面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完善城市节水法规制度,进一步拧紧‘水龙头’,深挖全社会的节水潜力。”银川市水务局节约用水服务中心主任张延祝介绍,银川市一直严格落实取水许可限批和管控措施,贺兰山东麓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地下水超采区及城市管网覆盖范围内无新增取水项目。按照地下水管控指标要求,确定了各县(市)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水位控制指标,取得了一定成果。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低损耗,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挖掘农业节水潜力方面,坚持适水种植,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全市已建成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测控一体化闸门覆盖区全部按照计量系统测定的水量核算水费。

在工业节水方面,从2020年起,我市建立了重点用水单位监控名录,在年用水量10万立方米以上企业设立水务经理(主管)和专职水管员,负责节水用水的日常监管,对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企业严格执行计划用水定额管理制度。

“随着节水型城市创建和宣传工作的深入推进,广大市民的节水意识越来越强。”银川市水务局节约用水服务中心主任张延祝介绍,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人人节水”的良好氛围。

畅饮黄河水 保护地下水

很长一段时间里,银川是全国省会(首府)城市中唯一使用地下水水源的城市。由于长时间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2010年起,银川开始面临持续性的夏季高峰期缺水问题。为切实解决地下水超采、水资源总量不足、城乡规划建设与水源地保护矛盾突出、农村供水水源分散及个别水源地水质不达标等突出问题,2017年银川市提出了实施建设银川都市圈城乡西线供水工程,利用深度净化处理的黄河水替换地下水水源。

承载着城乡群众的热切期待,肩负着对银川、石嘴山、吴忠3市8个县区饮水安全的重要责任,2018年4月26日,银川都市圈城乡西线供水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在青铜峡水库库区左岸上游10公里处金沙湾建设黄河取水泵站,黄河水经过水泵扬水、管道输水、水库蓄水、沉淀、水厂深度处理,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后,再输送至市政管网。一期工程实施至2025年,最高日供水规模将达到87.7万立方米,可满足银川市三区两县城乡居民用水。二期规划覆盖吴忠市、石嘴山市,总计解决8个县区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规模化养殖用水和工业产业用水需求。二期工程规划至2035年,最高日供水规模将达到170.1万立方米。

如今,银川都市圈城乡西线供水一期工程运行已近4年,不仅让银川都市圈城市饮用水水质得到改善,用水安全得到保障,银川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大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我市逐步关闭贺兰山东麓水源涵养区域内的自备井,农业和工业用水原则上全部采用地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张延祝说,为保护有限的地下水资源,银川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取用水定额监管,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再生水为城市注入新活力

在水资源的处理利用方面,银川市于2017年前后对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升级扩建改造,新建银川市第七、第九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57.5万立方米。并在此基础上新建了银川市第一、第二再生水厂,关停了原有的银川市第一污水处理厂,目前银川市第一、第二再生水厂已有序运行,可为全市提供充足的景观用水、市政杂用水及工业用水,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使排入黄河的水质大幅提高。

“用水权改革实施后,我市加快推进再生水资源化利用的步伐,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用于工业生产、市政杂用、生态补水、城市绿化、车辆冲洗。同时以再生水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实施以需定供、分质用水,通过工业用水和生态补水两大途径,全面推行再生水配额制,全面提高再生水循环利用效率,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银川市水务局局长董建华说。

宝贵而有限的水资源要用到关键处、用在刀刃上。银川市坚持把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工业源头节水改造力度,全市通过实施冷却水循环回用、再生水利用、废水处理再利用、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等措施,深度挖掘企业节水空间。截至目前,银川经开区已先后实施节水改造项目40余个,创建节水型企业20余家。在循环用水上,依托市第三污水处理厂,银川经开区科学编制中水管网系统规划,以中环再生水再利用项目为试点,投资1.7亿元建设再生水储存设施和输配管网,将再生水引入中环、隆基、西夏热电等重点企业。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消纳再生水2200万立方米,带动再生水回用率超过60%,提前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任务。

再生水是城市的第二水源,科学合理利用好再生水,对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市制定了再生水利用规划、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再生水利用确权交易试点实施方案等,将园林绿化纳入再生水管网覆盖范围,拓宽再生水资源利用空间。第二第四污水处理厂片区再生水河湖生态利用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实现银川市建成区再生水潜流湿地“零的突破”,每年可置换黄河水指标1900余万立方米。

董建华表示,市水务局将围绕“四水四定”主线,把科学配置的要求贯穿工作始终,优化总量控制、指标到县、分区管理、空间均衡的配水体系,加快构建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机制,更好地用活水资源、激活水市场、盘活水价值,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新突破。

筑牢防洪工程 保障黄河安澜

为了保障黄河安澜,多年来,我市投入大量资金补短板、提标准、消隐患、强管理,全面筑牢防洪工程。截至目前,黄河银川段两岸已建成标准化堤防113公里,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设防标准。

去年以来,我市投入资金3.2亿元,加快实施桑园沟治理、芦花沟综合治理、第一至第三拦洪库提标改造等10个工程,通过新建加固导洪堤、治理泄洪排洪沟道、提标改造拦洪库等,进一步完善“导、拦、蓄、滞、泄”为一体的防洪工程体系,将核心区防洪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切实提高全市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有效保障贺兰山东麓人民群众及工矿企业和产业发展安全。

接下来,我市还将加大雨洪水资源利用,完成贺兰山东麓拦洪库提标改造5处、水系综合治理56公里,建设雨水管网56公里,修复增加雨水调蓄空间13万立方米,市区30%以上建成区达到3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消除城区内93%的内涝积水区段。

治水,一头连着美丽生态和高质量发展,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银川市将进一步做活“水文章”,答好“生态卷”,让城市更宜居、生活更美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