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银川:织牢社会救助网 兜稳民生保障线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4-07-09 11:32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今年上半年,银川市共为4.1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2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实施临时救助2095人次,累计支出救助资金678万元,平均救助水平3236元/人次,认定低保边缘家庭人口3021人……这些“‘救’在身边”数据的背后,是银川市不断完善救助体系建设,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创新,通过探索救助管理工作长效机制,打造出多层次立体式“大救助”体系,以此推动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更加精准、更有温度的成果。

近年来,银川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突出改革求变,构建综合救助格局,加大救助服务供给,加快“智慧救助”建设,提升救助服务质量,把民生保障网织得更密更牢,让群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发展力度”和“幸福温度”。

深耕救助管理服务品质建设

日前,民政部公布了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单位,银川成为全国首批区域性中心试点城市之一。这是针对当前救助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的有益探索,是推进救助管理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的重要途径。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护线和安全网。切实做好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除了要持续提高救助标准、不断扩大救助范围外,还要推进救助机制完善及创新,让困难群众能共享发展成果。近年来,银川市在深耕救助管理服务品质建设的基础上,搭建一体化建设中枢平台,以县(市)区为枢纽开展行业管理、服务、指导,推动工作横纵衔接和联动配合,建立起问题联治、工作联动、信息联通、安全联创的一体化救助管理工作机制,破解“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的局面。

银川市救助管理站承担了全市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寻亲安置提级办理、跨区接送集中组织等任务。此次试点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市站与县(市)区之间职能权限分工、建立街面救助快速响应机制并形成规范固化成果,提升区域一体化管理水平,建立以银川市救助管理站为区域中心的市域工作平台,着力推进区域精准救助、寻亲服务、站内照料、护送返乡一体化发展,努力为全区乃至全国救助管理工作提质增效贡献力量。

为做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市救助管理站将因地制宜促进全市救助管理工作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以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建设为依托统筹推进,建立“市民政局指挥、中心站运行执行+指导支持、县(市)区属地管理”的工作机制,推进救助管理一体化建设,建成区域性教育培训、照料服务、寻亲服务、“接领送返”功能中心,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织密服务网络,推动救助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打造“一站多点”救助服务模式

今年以来,银川市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切实做好社会救助工作,让兜底保障工作更到位,困难群众早受益、得实惠。在完善救助服务网络方面,充分发挥银川市级区域救助中心站引领作用,利用一级救助管理机构人力资源、硬件设施、区位优势等,在救助管理服务品质规范化建设上创新创优,提升中心站引领力。通过着力打造“一站多点”的救助服务模式,形成市级、县级与乡镇(街道)“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工作的良好局面。

在西夏区,辖区民政局建立了“慈善+救助荟”的救助机制,以区、市慈善总会等慈善组织为纽带,多方链接慈善资源,引导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服务困难群众。去年以来,共开展慈善帮扶活动30场次,募集物资价值300多万元,惠及群众1万余户。兴庆区则建立了17支152人的社区救助顾问队伍,通过有奖竞答等形式开展各类政策宣传,利用包块走访、服务管理、自治共治等工作契机,主动了解社情民意,全面摸清困难家庭的困境缘由以及具体需求,及时收集上报困难家庭信息。如今,各县(市)区简化社会救助申请、审核、确认程序,主动走访、协助办理,一系列便捷暖心的举措,使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结合火车站“人流量大、流动性强”的特点,我市在银川火车站设立站外救助服务点,延伸服务触角,帮助因特殊原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没有亲友投靠的临时性遇困外来人员顺利返乡。同时优化救助服务供给,打造“寻亲服务”功能中心,设置专职寻亲岗位,夯实甄别寻亲工作基础,寻亲安置提级办理。并规范安全开展站内照料,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提供规范集中的照料服务,确保救助管理机构和照料对象安全。

“我们打造了‘接领送返’服务中心,在跨省护送方面,加大对县(市)区民政部门的支持力度,提供跨区域接送返回救助管理服务。同时建立了区域性教育培训中心,定期开展教育指导,提升全市救助管理干部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银川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李风霞介绍说。

探索“智慧+救助”全链条救助模式

为了优化“智慧+”寻亲模式,市救助管理站建立与公安部门的协同合作机制,健全完善联合“寻亲工作室”,通过DNA比对、人像识别、指纹比对、户籍网查询等方式加强滞留人员身份信息甄别。同时打造“互联网+”寻亲模式,有效利用“寻亲栏目”等媒体平台,针对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由专人进行信息推送,进一步扩大寻亲范围和覆盖面。

近期,市救助管理站回访了解到,受助人员何某在其家乡民政部门的妥善安排下,目前生活在养老院,基本状况良好,工作人员深感欣慰。

时间追溯到2023年10月底,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开展街面巡查时,在兴庆区南门广场发现一名女性流浪人员,行为举止异常,无法进行正常交流,不愿接受救助。工作人员将了解的情况录入到救助工作台账,之后反复多次前往其露宿地探望劝导,最终将该人护送至宁夏宁安医院进行救治。与此同时,工作人员通过“智慧+”寻亲模式,经过上百次比对和多次电话沟通,最终查到该人户籍地为新疆,并与何某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联系,沟通送返安置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何某状况好转,2023年11月25日,在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照护陪同下,何某回到了新疆老家。

针对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特殊困难群体,我市建立主动发现和快速响应工作机制,不断强化部门协同配合,以联合救助为抓手,形成多元共治、齐抓共管、精准施策的“三位一体”全链条救助模式和“长效+”寻亲模式。并设立救助服务点,延伸服务触角,帮助因特殊原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没有亲友投靠的临时性遇困外来人员顺利返乡,打造流浪乞讨人员“避风港”。同时充分发挥基层“社会网格”作用,建立流浪乞讨人员发现和救助快速响应机制,并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成立“寻亲先锋队”,组成以“党员业务骨干”为中坚力量的寻亲队伍,积极帮助受助人员寻亲。

此外,我市还建立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衔接工作机制,对暂不符合政府救助条件或政府救助后生活仍有困难的群众,积极争取慈善帮扶,缓解困难群众生活质量问题,极大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同时慈善组织发现符合政府救助条件但未获得相应救助的困难群众,及时告知当地民政部门、乡镇(街道)或协助提出救助申请。通过发挥政府购买服务,对低保、特困、残疾人、孤儿、老年人等困难群体有针对性地提供访视照料、心理慰藉、康复训练、能力提升等服务,并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和其他救助帮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