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银川:全力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绘就秀美生态画卷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4-07-22 08:54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近年来,银川市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始终坚持把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切实担负起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的首府责任,坚决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银川战役,绘就出一幅幅更加秀美的生态画卷。

坚决落实“四水四定” 打造美丽河湖

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是时代赋予银川的历史使命,也是银川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银川市坚决落实“四水四定”,以创建美丽河湖为主线,加快实施水利重点项目,全面优化水资源配置,着力强化河湖水系管理,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为打赢黄河“几字湾”攻坚战奠定坚实水利支撑。

2021年4月,作为银川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项目的一部分,银川市水务局实施银新干沟、第二排水沟、西大沟3条14公里沟道生态修复及品质提升工程,目前工程已经完工,银川市城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过去二排沟的水是浑浊的,还散发着臭味,让人无法靠近,经过治理后,现在这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让人心情十分舒畅。”市民周兴民说。

2017年起,银川市采用“一沟一策”的治理方法,开展银川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对挡浸沟、银东干沟、城市四排沟、银新干沟、第二排水沟、西大沟、平伏桥四清沟、陈家圈沟、满城街东侧排水沟9条城市黑臭水体进行治理。2018年,全市已全面消除9条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100%。过去的臭水沟经过截污纳管、清淤和水生植物的种植,变成了景色宜人的带状休闲湿地,供市民休闲和散步。

按照“源头控污、中段提升、末端兜底”的治理思路,在源头控污上,我市加快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市16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一级A排放标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在中段提升上,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绕城高速公路内全面禁止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禁养区的畜禽养殖场实施关停搬迁,小散乱养殖场全部退出城区,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在末端兜底上,大力开展人工湿地建设,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和生态治理,进一步增强水体自净循环能力,不断提升入黄水质。尤其是建成的滨河水系,南北贯通50公里,串联入黄湿地8处,形成面积1.1万亩的水系,截流9条入黄排水沟水体汇入,确保北大沟入黄口水质稳定达到Ⅲ类。

为实现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景观提升,市水务局还先后实施了滨河水系净化湿地扩整连通工程、入黄排水沟综合治理工程和银新干沟、第二排水沟、西大沟、典农河生态修复及品质提升工程。如今,银川市内各河湖丰盈澄澈,鸟儿翩跹,城市各个湖泊湿地已成为市民健身休闲、摄影打卡的必去之地。

去年以来,我市开展美丽河湖建设,实施了银川市南部再生水河湖生态利用工程、罗家湖公园一系列美丽河湖建设项目,不断推动河湖生态保护与治理取得新成效,在银川,河、湖、沟、渠、库、湿地交织贯通的区域性水资源调控体系和城市水环境生态圈正在形成。

全面收回河滩地 构筑生态绿色屏障

为全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19年以来,银川市委、市政府先行先试,在全区率先开展黄河两岸滩地的回收工作,并将收回的18.97万亩河滩地统一交由市属国有企业宁夏绿创林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创公司”)进行保护和修复。作为银川市在生态保护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试点企业,绿创公司摒弃以往生态保护修复全部依靠财政资金支持的传统模式,通过深挖自身潜力,盘活生态资源等多种市场化运作模式,累计自筹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滩地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河滩地回收前处于小散乱的种植状态,各承包户对滩地过度开发种植,致使河滩地盐碱化、沙化现象日趋严重。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滩地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降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绿创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对黄河两岸滩地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重任,该公司邀请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了《黄河银川段两岸滩地生态修复和综合利用规划》,按照“一廊三线三区”的格局,对滩地进行科学分区管理,划分滩地保留区、生态修复区和绿色生态区,其中“绿色生态区”通过构建人工牧草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合理利用;“生态修复区”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通过封育和生态草籽撒播进行修复;“滩地保留区”以建设封育设施进行保护,坚持“草地修复、湿地恢复、林带养护、沙地治理”等保护治理手段,重建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实现适应性防洪、雨洪调蓄、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修复、科普展示教育、绿色经济等多重服务价值。

在黄河灵武段河滩地,绿创公司对移交的1.73万亩滩地实施了生态修复,其中5100亩作为绿色生态区,主要种植了多年生耐盐碱耐旱的苜蓿、高冰草、碱茅等生态草;2600亩生态修复区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撒播生态草籽为辅实施修复;剩余区域作为滩地保留区,加强日常管护,减少人为干扰,逐步恢复自然状态,生态修复效果明显,现在的滩地两岸碧草如茵,满眼都是绿水青山的美丽画面。

下一步,绿创公司将继续以实际行动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银川战役和“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中发挥国企作用,坚持守好银川生态绿色屏障安全稳定,全力以赴做好黄河银川段滩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工作,紧紧围绕生态建设、防沙治沙、生态修复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等目标任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

植绿护绿 书写“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新篇章

驱车行经贺兰山东麓,松柏郁郁葱葱,原本荒凉的干沙滩如今绿树成荫。汗水浇灌出了奇迹,曾经的矿坑、废渣滩上遍布葡萄园,大小酒庄点缀其间,和远处的贺兰山相映,呈现出一幅“水绿山青天蓝酒红”的美丽画卷。

而在银川市以东,位于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的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60多年三代防沙治沙人的努力,探索出“五位一体”防沙治沙模式,创造了“中国治沙奇迹”,成功走出了一条“既防沙之害,又用沙之利”的新路子。共完成治沙造林68万亩,在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构筑起一道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20至30公里的“绿色长廊”,成功将沙地推后了20公里,挡住了沙地南移西扩,保护了黄河的生态安全。

据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兴东介绍,经过60多年来的治沙实践与经验总结,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索了“1+4”精准治沙技术,“1”是草方格固定流沙,“4”是雨季撒播草籽、穴播灌木种子、营养袋育苗造林、春秋植苗造林。四项技术互为补充,大大提高了植被成活率。

这些年来,从一穷二白到欣欣向荣,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步发展起林果、苗木、蔬菜、养殖场四大支柱产业,真正实现了沙漠绿、职工富、场子活的目标。“以林养人、以林养林”的探索实践,是白芨滩人书写“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最好印证。

伴随着科学新技术、新模式的引入,当下,白芨滩启动了新一轮“抓产业、促增收”行动,以项目带动沙产业发展。王兴东表示,既要防沙之害,又要用沙之利,如何通过科技打通“两山化”路径,探索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也是白芨滩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近年来,通过“东治沙、中理水、西护山”,银川市先后实施了宁夏南部生态保护银川市项目、贺兰山东麓水源涵养、银西荒漠化综合防治等示范项目,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厚植生态底色。截至目前,银川已累计完成营造林123.58万亩,修复草原生态20.5万亩,防沙治沙88.17万亩,全市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数据分别减少69.26万亩和82.06万亩,黄河东岸生态绿化治理达4.4万亩,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银川战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