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依托资源优势、深挖文旅内涵、健全产业链条,银川——
农文旅融合 绘就乡村振兴“丰”景图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4-08-05 08:39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近年来,银川市立足资源禀赋,坚定不移走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之路,在全域旅游蓝图的引领下,深入推进文旅农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多元化发展,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子。今年以来,银川市144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接待游客185.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21亿元,带动农户8846户,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培育新兴业态 激发乡村旅游动能

“暑假期间,这里吃住天天满员。游客在这里围炉煮茶、露营烧烤,吃农家特色野菜,住主题民宿,还能体验农事和采摘的乐趣。”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利思·田园蜜语农业生态产业园运营经理杨浩光说。

“我们这里主要种植的是宁夏特色果蔬灵武长枣、中宁圆枣、玉皇李子、玉露香梨等,目的是配合园区的研学、农事体验和采摘旅游。包括当下最受欢迎的美人指葡萄、阳光玫瑰、浪漫红颜、玉波二号、晨香、春光、蜜光等多达7个品种,11棚种植 。”杨浩光介绍,“利思 ·田园蜜语农业生态产业园以现代农林业为基础,以农产品深加工为推动,依托第一、第二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教育培训、休闲产业等第三产业,培育新主题、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有效将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农业生产,成为以‘一带二园九区’为基本构架的农林生态产业园。游客可以漫步在田园乡间小路,感受久违的童年生活,也可以相约亲朋好友来这里烧烤垂钓。同时,生态产业园内的典农云居民宿将自然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居住空间,让游客能够亲近大自然,感受宁静与舒适。”

走进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这里是宁夏农业产业化重点打造的乡村休闲旅游景区,也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宁夏休闲农业四星级旅游景区。夏季以来,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留客”不少。观光园以地作布、用稻作画,鱼、蟹、鸭游弋其间,观景塔、玻璃栈道、科普教育长廊、烧烤小木屋等景点错落有致,稻田变成了景区。这里,自然生态和农业、渔业、休闲旅游以及产品加工、销售、社会化服务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田园观光、农事采摘、民俗体验、亲子休闲……近年来,银川市紧盯旅游发展新趋势和游客需求新变化,推动文化旅游与农业、教育、体育等行业跨界融合、相互赋能,产业融合不断提高、结构比例不断优化、消费链条不断延长。

解锁新玩法 让乡村焕发新活力

暑假期间,贺兰县金贵牡丹花乡百种鲜花竞相绽放,吸引游客徜徉花海。作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五星级精品园区、自治区乡村旅游示范点,金贵牡丹花乡开展露营烧烤、萌宠乐园、热气球稻田打卡等项目,为市民休闲娱乐解锁“新玩法”。

以花为媒、以游会友……在远离城市喧闹的地方,缓解压力,释放烦恼,休养身心。除了赏花外,萌宠乐园、轻奢营地、林下烧烤、天空之镜、鹦鹉小屋等都是游客的新宠。金贵牡丹花乡以“牡丹+”“林果+”“农业+”多元化、个性化、原生态多功能融合发展,依托金贵镇沿黄河流域明星小镇,通过解锁新玩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镇融合,村民共同富裕。如今的金贵牡丹花乡,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直接安排当地农民就业150人,间接带动转型转业农民500人。

在灵武市梧桐树乡陶家圈村的农夫乐园,一排排由栅栏隔开的田地里,种类繁多的蔬菜长势喜人,羽衣甘蓝、有机辣椒、番茄柿子、贝贝南瓜……一派富足而美好的田园景象,引得游客纷纷上前采摘。这是陶家圈村打造的“认养地块”农夫乐园,该乐园采取全程托管+休闲观光的经营模式,各“农场主”可以认养一块60平方米的菜园,“农场主”可以自主选择作物全程托管代种,也可以自己种植、自己管理,体验农耕的乐趣。

目前,陶家圈村内溪上青青草农场、滨河步道等旅游景点和特色果蔬主题风景园、生态休闲农业园交相辉映,已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方面的新亮点,初步形成了覆盖全村60%的休闲文化旅游带。同时,陶家圈村推出的代表性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在乡村旅游中逐渐成为游客所喜爱的地方风物。它们以舌尖上的味道承载、传承了地方文化与记忆,加之农村电商及直播带货的方式的融入,当地的乡村振兴不断被注入强大动力。

挖掘传统文化 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银川市深入挖掘传承、创新利用当地非遗资源,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旅游中,充分发挥非遗在乡村旅游中的独特作用,全面推动文化、产业、人才共发展,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让传统手艺成为致富手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已成为银川文旅工作新业态和新亮点。

“将一股麻绳对折剪开,分成8段,按照经线和纬线‘挑一压一’来编,这就是平纹编织。”不一会儿,一个具有古朴特色的杯垫编织而成。在西夏区宁华路街道园林场社区农牧场二队的麻编传承基地,麻编非遗传承人张璟忙得不亦乐乎。“暑期以来,研学的团队、家庭特别多。”张璟说。

2016年,张璟在园林场社区农牧场二队建立麻编传承基地,2020年又在传承基地的基础上建立麻编非遗工坊。工坊设立以来,在移民贫困村把非遗传承培训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给当地留守妇女传授麻编技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有效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一针一线,一勾一挑。随着针线的来回穿梭,一个个精致美丽的手鞠球作品不断诞生。”近一段时间,位于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的闽宁镇非遗扶贫工坊格外热闹。“暑期除了接待大量的研学游团队,还要制作香包、手鞠球等工艺品,争取让咱们的手工艺品销往更多地方,创造出属于闽宁镇的非遗品牌。”闽宁镇非遗扶贫工坊负责人、银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亚明说。从成立原隆村扶贫工坊,到如今建成闽宁镇非遗扶贫工坊,在各级部门的支持和刘亚明的努力下,非遗技艺从原隆村“起步”,辐射到木兰村、园艺村、福宁村甚至更远的地方。“文化的魅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们要做的就是更好地传承、创新。”刘亚明说。

近年来,银川市积极探索“非遗+旅游”,让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在乡村文旅中打造出具体的创意设计和产品,让游客在乡村之中,不仅能领略自然与田园风光,还能探寻乡村景观意象和文化意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