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塞上江南谱新篇——宁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纪实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转自银川日报(新华社银川8月31日电) 2024-09-02 08:41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黄河滔滔,六盘巍巍,自古便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因处草原农耕交汇带,一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沿活跃地。一部悠悠宁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由多元走向一体的交融史。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对宁夏提出了努力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要求。牢记嘱托,宁夏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发展格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720多万塞上各族儿女的共同心声。

同奋斗共富裕——民族团结与高质量发展互促互动

“以前吃土豆果腹,现在种土豆致富。早熟马铃薯成了我们的‘金疙瘩’,一斤能卖5元钱,我一年光种它就能挣5万多元。”西吉县马莲乡马莲村村民苏发强说,土豆变“金疙瘩”,离不开回汉群众亲如一家组建经济合作社抱团发展。

2022年,马莲村成立经济合作社,合作社300多户中三分之二是少数民族。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发挥各自优势,依托“订单生产、基地共建、互利共赢”机制,将当地传统马铃薯种植发展为“冷凉蔬菜”特色优势产业。

“一起种地,亲如兄弟。除了饮食,不分你我。这是西海固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法宝。”固原市委副书记、西吉县委书记白学贵说。

民族团结一心,带来白银真金。近年来,曾经“苦甲天下”的西海固群众的钱袋子一天比一天“鼓”。宁夏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6776元增至2023年的17772元。

除了当地群众相互扶持,共同发展,宁夏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还离不开来自千里之外的“山海情深”。

在东西部对口协作机制下,福建省28年如一日慷慨无私帮扶宁夏。目前,闽宁两地人社部门累计组织33万人次宁夏籍农村劳动力到福建务工;福建在宁企业6000余家,吸纳就业20多万人;200多名福建援宁干部、数千支医支教支农人员以及数万闽商接力帮扶。

一批批宁夏群众远赴沿海务工增收开眼界,一拨拨福建干部专家扎根宁夏扶贫解困谋发展,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凸显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命运与共。

协作源于团结,协作铸就更大的团结。宁夏依托民族团结的名片,吸引了全国各地各族群众来此工作、生活。

位于青铜峡市的蔬菜生产基地里,有来自云、贵、川的苗族、彝族、布依族群众在这里务工。吴忠市出台了一揽子“帮扶措施”。在青铜峡市瞿靖镇光辉村,当地成立“异地有家”服务站,专门为外来务工的各族群众提供住房、医疗、就学等“一站式”服务。

在“异地有家”服务站见到苗族务工人员杨文高,她正趁农闲教大女儿制作苗绣。“政府帮我们解决了子女上学问题,还贴心地组织民俗文化活动,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我希望带孩子在这里定居。”杨文高说。

同村庄共社区——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相互嵌入

民族舞、广场舞、扇子舞婀娜多姿,花架长廊下乘凉的居民有说有笑,小朋友们在平整宽阔的绿道上嬉戏玩耍……初秋黄昏时分,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前的小广场热闹非凡。

“无论是端午节还是古尔邦节,我们社区里的居民都会聚在一起共同庆祝。大家带着各家特色美食,一起聊天、唱歌、跳舞,像一家人一样其乐融融。”长城花园社区回族居民苏芳说。

长城花园社区1万多居民中少数民族占38%,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互嵌社区。“我们社区各族群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赵耐香说。

从早期的三线建设,到后来的吊庄移民、生态移民、劳务移民,宁夏人口流动趋势造就了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六共”格局。如今,宁夏各族群众同社区共单元、同村庄共小组、同车间共班组已成为常态,各类学校合校共读、混班混宿,形成了共同学习生活、共同成长进步的良好氛围。

打破物理隔离的互嵌式居住环境,自然而然孕育出浓郁的感情。“认干亲”成为塞上大地独特的民族交往现象。“平时多了照应,逢年过节互相走动,红白喜事来往帮衬。”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镇和润村村委会主任马国栋说,他们村是典型的回汉杂居村,身为回族的他就和一名汉族群众结了干亲。

互嵌共居,形成了深层次的血脉交融。“从小身边就有回汉不同民族的好朋友,工作后认识现在的妻子,我们一见钟情,相识一年多时间就领证了。”吴忠市同心县张家塬乡回族村民李博娶了一名汉族媳妇,一家子生活幸福。

“随着交往交流交融持续深化,近年来宁夏每年有2000多对不同民族的群众喜结良缘,生动‘诠释’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自治区民委负责人说。

同呼吸共命运——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暑期的宁夏博物馆热闹非凡。各地游客在一件件文物中,感受历史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因和血脉。从“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出土的西夏瓷器胎白质坚、釉白温润,烧造工艺集两宋时期南北各窑之精华,令人叹为观止。

“苏峪口瓷窑址所反映的两宋时期各民族交往特质,印证了河套地区边塞、农耕、草原文化的交融,实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进程。”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朱存世说。

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还需要身体力行。今年清明,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2000余名各族师生凌晨5点出发,徒步108里为解放宁夏的革命英烈扫墓,被网民誉为“行走的思政课”。这样的徒步传统,学校已经坚持了将近30年。

“学校坚持每年开展徒步祭英烈活动,就是想让青少年体味长征之艰辛、英雄之无畏、中华民族之强大,筑牢信念之基,厚植爱国情怀。”弘文中学校长任皓说。

此外,宁夏依托各级文化馆站、革命遗址、自然人文景观、民族节庆活动等,开展大众化宣传宣讲,连续6年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百场万人”大宣讲7000多场次,连续40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在春风化雨中增进各族同胞文化认同。

即将到来的9月,是宁夏第41个民族团结进步月。百家宴、邻里节、大讲堂……宁夏各地正在准备精彩纷呈的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塞上各族儿女在这一项项可感可知、有形有效的活动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心中、融入血脉、铸入灵魂。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