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两代教师讲述银川教育变迁——
校园越来越有“现代味” 讲台越来越显“科技范”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4-09-26 09:17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从土房子、泥操场、水泥黑板,到教学楼、绿茵场、云上课堂……李耀星、王世德两代教师,在城市与乡村两块阵地上,一路默默耕耘,见证了银川教育的迭代升级。

曾经 土坯教室泥操场

“几排土坯房、一个泥操场,就组成了当时的银川二中。”1963年,刚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的李耀星,响应国家支援宁夏教育事业的号召来到银川,先后在银川二中和银川唐徕中学从教。

来到银川二中后,李耀星分到一间6平方米的土坯房宿舍,自此开始了自己的执教生涯。“那时上班充满挑战。春天,一刮风学校就尘土飞扬;夏天,只要下雨师生一星期都上不了体育课;冬天,烧煤取暖不仅要搬煤还要严防煤烟。教室里,用水泥加黑油漆抹成的黑板,一擦一脸灰,有限的粉笔也得节省着用。”李耀星回忆道。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银川二中盖起五层教学楼,教学、住宿条件大大改善,李耀星也从普通老师升任该校教务处主任。1990年,银川市唐徕中学建成,李耀星调任副校长。当时学校争取到一个项目,自此有了电动缝纫机、钢琴、理化生实验室以及计算机室,唐徕中学也成为银川首个有计算机室的学校。2010年后,随着银川市推进优质教育扩面提升工程的实施,银川二中、唐徕中学等开始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开展集团化办学,教育发展的步子越来越快。

已经退休24年的李耀星,依然关心关注银川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建得越来越漂亮,班班都有白板,教师队伍中免费师范生、研究生占比大大提高,就连幼儿园都有研究生学历的老师了,各种实验室更是一应俱全。”李耀星用四个字概括银川教育的变化——翻天覆地。

“现在每间教室都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网上有各种教学资源,交作业、批作业在手机上、平板上都能实现,我们曾经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变成了现实。”李耀星说。

如今 乡村学校有了智慧课堂

“闽宁中学在一片荒滩上起步,那时没有大门、没有围墙,只有一栋三层教学楼,老师住宿、教学都在这栋楼上,缺少桌椅板凳,我们四处募捐,甚至学生家长为了孩子上学,把自家桌子椅子送给学校。”1998年7月,随着生态移民搬迁到闽宁镇,闽宁中学校长王世德,见证了这所农村学校的成长。

当时的闽宁镇,还是一片荒滩。每逢刮大风,学生上学就得推着自行车前行。晚上大风呼啸,老师吓得不敢睡觉。尽管条件艰苦,但老师们从未退缩,一直兢兢业业传授知识,实验仪器老旧,实验效果不明显,老师们就自制教具,给学生做实验。

变化始于2004年国家实施的义务教育“两基”验收,“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政府对基础设施、学校规模进行巩固提升,新建闽宁镇第二中学,教学楼、体育场地、师生宿舍、餐厅配备齐全,闽宁中学最早的那栋楼也得到了翻建。

而发展最为显著的是2015年,国家义务教育均衡验收,对教学质量有了新的要求、新的评价,设施设备全部按照国家标准建设,2017年后信息化示范区建设又为闽宁教育注入新动能,建设“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有了VR教室、机器人教室等各种功能室,老师们的线上交流教研成为常态,甚至实现了远程与福建学校、银川九中帮扶学校同上一堂课。

“如今,闽宁镇每年都有几十个学生考上重点大学,有的已经定居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还有部分孩子出国留学去看更大的世界……”王世德感慨,教育为乡村振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闽宁地区知识改变命运的生动实践是银川农村教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银川市不断探索实践,全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区域、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优质均衡教育格局正在形成。同时,新建续建一批教育项目,连年增加学位,推进“产教融合”,发展职业教育,“教育在银川”品牌越来越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