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内容快速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投资促进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投资政策
索 引 号: | 640100-130/2021-00014 | 发布日期: | 2021-02-02 |
---|---|---|---|
发布机构: | 银川市投资促进局 | 责任部门: | 银川市投资促进局办公室 |
名 称: | 宁夏九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
现代枸杞产业
重点要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依法维护市场信誉,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叫响中国枸杞之乡品牌。
现代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宁夏枸杞道地产区优势,推动全区现代枸杞产业向种植规模化、管理规范化、质量标准化、市场品牌化和形态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发展现代枸杞产业为目标,突出“中国枸杞之乡”战略定位,构建现代枸杞产业标准、绿色防控、检验检测、产品溯源“四大体系”,建设枸杞标准制定发布中心、精深加工中心、科技研发中心、文化传播中心、市场交易中心,实施基地稳杞、龙头强杞、科技兴杞、质量保杞、品牌立杞、文化活杞“六大工程”。巩固“一核两带”产业发展格局。“一核”即突出中宁县核心产区地位,重点围绕良种繁育、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等建设现代枸杞产业集散区、加工区和优势区,创建国家级产业园区。“两带”即发展以沙坡头区、红寺堡区、同心县、海原县、原州区等为产区的清水河流域产业带,以利通区、西夏区、兴庆区、贺兰县、永宁县、平罗县、惠农区等为产区的银川平原产业带。清水河流域产业带立足地域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果用、叶用枸杞,助推农民增收致富。银川平原产业带利用首府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科研、人才等优势,重点发展果用枸杞,打造田园综合体,发展枸杞特色旅游业,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到2025年,全区枸杞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亩左右,基地标准化率达到95%,良种使用率达到98%,鲜果产量达到70万吨,鲜果加工转化率达到40%,综合产值力争突破500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基地稳杞工程
1.强化种苗繁育。提升国家级枸杞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水平,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和评价利用,强化3个自治区级枸杞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培育壮大一批育、繁、推一体化枸杞种苗企业。“十四五”期间,全区取得枸杞良种苗木生产经营资格企业达到5家以上,良种苗木年生产能力突破3000万株。(责任单位:自治区林草局、农业农村厅、科技厅、农科院,有关市、县〔区〕)
2.建好种植基地。坚持果、叶、茎“三业”并举,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引导传统分散种植模式向集约化经营转变,支持规模化建设30亩以上新植基地。改造提升低产低效园。(责任单位:自治区林草局、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有关市、县〔区〕)
3.建设示范基地。创建“百、千、万”绿色优质丰产示范基地,开展减化肥、减农药、增施有机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行动,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施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十四五”期间,建设百亩以上示范基地30个,千亩以上示范基地20个,万亩以上示范基地1个。(责任单位:自治区林草局、农科院,有关市、县〔区〕)
(二)实施龙头强杞工程
1.培育龙头企业。加强招商引资,重点引进一批药品、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等加工企业。建立龙头企业梯次培育壮大机制,实施“育龙计划”和企业“小升规”行动,鼓励优化兼并重组,形成一批领军企业。培育一批科技研发、种植、生产、加工转化、装备制造、物流销售等领域的科技型企业。“十四五”期间,力争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打造“规上”企业15家以上,年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超过10家、10亿元以上企业1—2家,培育上市企业2家以上。(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厅、商务厅、地方金融监管局、林草局,有关市、县〔区〕)
2.壮大产业园(区)。积极在核心产区创建国家级枸杞示范园区,在银川平原产业带和清水河流域产业带创建自治区级枸杞产业园区,提升软硬件建设水平,补齐精深加工短板。“十四五”期间,力争创建国家级枸杞示范园区1个、自治区级枸杞产业园区2个。(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有关市、县〔区〕)
(三)实施科技兴杞工程
1.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整合优化现有技术、人才等科研资源,加快推进中国枸杞研究院建设。设立自治区级和国家级枸杞功效物质成分重点实验室,建设枸杞科学观测实验站。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动信息化、智能化在枸杞品种改良、病虫害监测预报、种植管理、新产品开发、加工制造、销售服务等各环节深度融合。(责任单位:自治区科技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农科院、林草局、宁夏气象局、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北方民族大学,有关市、县〔区〕)
2.推进科技创新。编制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方案,开展枸杞优新品种选育、区域化试验、绿色丰产栽培、5G智能鲜果采摘机械等技术攻关。推进枸杞药用功效研究,加强“药”字号、“健”字号及“枸杞+”等功能性药食同源产品研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成果转化。“十四五”期间,力争培育枸杞新品种3个以上,获批“健”字号产品5个、特膳特医食品10个,“药”字号产品争取实现新突破。(责任单位:自治区科技厅、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厅、农科院、林草局、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北方民族大学,有关市、县〔区〕)
3.发展社会化服务。引导壮大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生产资料供应、绿色防控、农机服务、整形修剪、采摘服务、清洁能源设施制干、色选分级、仓储物流、信息服务、融资担保、销售经营、出口代理等环节实现精细化社会化分工。“十四五”期间,培育综合性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10家、病虫害绿色防控大型社会化服务组织3家以上。(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市场监管厅、林草局,有关市、县〔区〕)
(四)实施质量保杞工程
1.抓好质量安全。建设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加强测报体系和信息化监测预报能力建设。推广太阳能、电能等清洁能源设施制干技术。鼓励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GAP、GMP、HACCP等质量认证。建立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国家枸杞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宁夏),加强行业部门抽检和企业自检,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加大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监管力度。到2025年,全区重点监测基地达到100个,测报样点1000个以上,测报人员达到300人。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90%,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100%。(责任单位:自治区市场监管厅、林草局、农业农村厅、农科院、宁夏气象局、银川海关,有关市、县〔区〕)
2.建立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开展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建设,对种植、生产、制干、运储、加工、流通等全过程进行溯源,有效保障枸杞质量安全。(责任单位:自治区林草局、市场监管厅、商务厅、银川海关、农业农村厅,有关市、县〔区〕)
3.完善标准化体系。完善现代枸杞产业标准体系,推动宁夏枸杞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加强标准指标验证、示范推广、宣传培训,加快生产、加工、物流、营销、服务等全产业链标准化的普及应用,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十四五”期间,争取制定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发布地方标准8项以上、团体标准5项以上。(责任单位:自治区林草局、市场监管厅、卫生健康委、科技厅、农业农村厅、农科院、银川海关,有关市、县〔区〕)
(五)实施品牌立杞工程
1.打造品牌集群。开展“宁夏枸杞”品牌策划,加强“宁夏枸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宁枸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产品气候品质类国家气候标志”的使用、监督、管理。鼓励企业打造有辨识度的自主品牌,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品牌。“十四五”期间,力争培植优质枸杞企业品牌20个以上,培育有一定知名度品牌15个以上。(责任单位:自治区林草局、市场监管厅、商务厅、农业农村厅,有关市、县〔区〕)
2.大力拓展市场。通过部区合建,将中宁县国际枸杞交易中心建成国家级中宁枸杞市场。鼓励枸杞生产经营主体拓展国际和国内一二三线城市高端市场,开展大中城市驻点批发、社区到点零配等业务,大力发展专柜专销、直供直销,建立稳定销售渠道。创新“互联网+”电商营销模式,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电商平台,扩展线上销售渠道。“十四五”期间,设立线下和线上官方旗舰店20家以上。(责任单位:自治区商务厅、林草局、农业农村厅、市场监管厅,有关市、县〔区〕)
3.加强宣传推介。办好枸杞产业博览会、“百家媒体中国枸杞行”等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综合性专业会展。加强在中央、地方主流媒体和各类新媒体上的宣传推介。在国内一二线城市交通枢纽、旅游景点等人流密集区域长期投放“宁夏枸杞”宣传片。建设枸杞产业信息中心(数字化平台),发布枸杞产业《蓝皮书》,开办《宁夏枸杞》专刊,设立枸杞门户网站。“十四五”期间,每年举办1届枸杞产业博览会。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15场(次)以上。(责任单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林草局、商务厅、市场监管厅、外办、农业农村厅,有关市、县〔区〕)
(六)实施文化活杞工程
1.推进枸杞产业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枸杞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及森林康养、养生保健等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建设枸杞特色小镇和枸杞康养休闲度假区,打造田园综合体,开设体验店(馆),开发一批枸杞旅游景点和精品线路,开发集枸杞文化、生态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康旅模式。“十四五”期间,建设枸杞特色小镇1—2个,枸杞康养休闲度假区1个,田园综合体3家以上,体验店(馆)3个以上。(责任单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林草局,有关市、县〔区〕)
2.推进枸杞养生文化与饮食产业融合发展。举办枸杞饮食文化节,开展枸杞食品、饮品创新创意大赛等活动。推动枸杞保健品进药店、进餐厅、进景区、进宾馆,推动枸杞中药饮片和“健”字号产品上架区内药店。实施枸杞进餐饮行业行动计划,鼓励支持本土餐饮名店、老店,开发创新“枸杞宴”。“十四五”期间,每年举办1届枸杞饮食文化节。争取实现枸杞饮食制品在全区40%以上的餐馆、50%以上的商超、景区等销售。(责任单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商务厅、市场监管厅、教育厅、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有关市、县〔区〕)
3.积极开展枸杞文化创意活动。挖掘“宁夏枸杞”、“中宁枸杞”民俗历史故事,鼓励创作枸杞文化创意产品。举办枸杞文创艺术节,展示枸杞文创产品。鼓励企业建设枸杞文化展馆、展示中心。开发枸杞文创特色工艺品、伴手礼,发展枸杞文化衍生产业。(责任单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商务厅、林草局,有关市、县〔区〕)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政策保障。自治区有关部门(单位)要精准衔接国家、自治区产业规划,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全力保障枸杞产业发展用地。各有关市、县(区)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统筹安排资金,支持现代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利用好自治区产业引导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将枸杞纳入重点支持范围。支持办好宁夏枸杞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联系政府、服务企业、促进行业自律。(责任单位:自治区现代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抓工作机制成员单位)
(二)加强人才支撑。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枸杞职业技术学院,加大枸杞专业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组建枸杞产业专家指导组,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实施企业经营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升计划,打造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举办中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班,提高茨农和产业工人的生产技术水平。(责任单位: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林草局、农科院、宁夏气象局、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技术学院)
(三)加强监督考核。自治区有关部门要加大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和绩效考核力度,及时跟进工作进展,指导帮助解决问题。有关市、县(区)要建立健全枸杞产业发展责任制,将枸杞产业发展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责任单位:自治区现代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抓工作机制成员单位)
葡萄酒产业重点要放大产区优势,提升品牌价值,打造领军企业,把贺兰山东麓打造成“葡萄酒之都”。
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优势和生态优势,推进我区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充分利用自治区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政策机遇,以葡萄酒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葡萄酒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技术研发推广体系,推动葡萄酒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品牌化发展,将宁夏贺兰山东麓打造成为闻名遐迩的“葡萄酒之都”,成为中国葡萄酒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葡萄酒+”融合发展的创新区、生态治理的示范区以及“一带一路”交流合作和宁夏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让宁夏葡萄酒“当惊世界殊”。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范围为核心,以三市九县和六个国有农场为重点,构筑“32521”总体布局,力争用5—10年时间,酿酒葡萄基地规模达到100万亩,年产优质葡萄酒3亿瓶以上,葡萄酒产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业数字化、营销市场化水平显著提升,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酒庄集群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可溯源网络体系初步完善,覆盖国内、畅通国际、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体系全面构建,努力实现葡萄酒产业综合产值1000亿元、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价值翻番的目标。
二、重点任务
(一)放大产区优势,高标准打造优质酿酒葡萄基地
1.统筹优化区域布局。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区域布局、品种布局,推进产区酿酒葡萄结构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在海拔1200米以下高标准建设优质干红原料基地,适当增加马瑟兰、马尔贝克、黑比诺等适宜品种。在海拔1200米以上高标准建设优质干白原料基地,适当增加霞多丽、贵人香、雷司令、长相思等适宜品种。建立完善良种苗木三级繁育体系,引选推广免埋土、抗寒旱、抗盐碱优新品种(品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严格育苗企业准入制度,培育壮大种苗定点繁育企业,建成辐射周边、供应全国的优新品种苗木基地。(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自然资源厅、科技厅、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林草局、农科院、宁夏农垦集团等,有关市、县〔区〕)
2.整体连片规模发展。以西夏区、贺兰县、永宁县、青铜峡市、红寺堡区、同心县及玉泉营农场、黄羊滩农场、平吉堡农场、连湖农场6县4场为重点,以酒庄企业为主体,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现有酒庄扩大自建规模,集中开发利用荒地,调整种植结构用地,高标准打造百万亩中国优质酿酒葡萄基地。(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自然资源厅、发展改革委、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林草局、宁夏农垦集团等,有关市、县〔区〕)
3.全面提升源头品质。牢固树立“好葡萄酒首先是种出来的”理念,结合产区风土条件,加大栽培模式创新、新技术应用和提升改造力度,推进酿酒葡萄种植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增效导向。综合运用财政补贴、技术指导、评级奖优等,引导酒庄企业对现有近20万亩低产低效葡萄园全面升级改造。优化新建基地种植模式和技术规程,全面推行有机绿色种植模式,确保品优质稳。力争到2025年底,原料基地亩均产量稳定在500—800公斤,优质酿酒葡萄基地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农科院、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宁夏农垦集团等,有关市、县〔区〕)
(二)做强龙头企业,高起点打造品牌酒庄集群
1.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坚持酒庄基地一体化经营、酒庄酒发展模式,集中优势资源支持葡萄酒企业做强做优,支持大中小企业竞相发展,引导中高端、大众化产品合理配置。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酒庄,利用市场、品牌优势,实现产业资源整合,推进规模化经营;通过联合、重组、收购、转让等形式,拓展共享酒庄、酒庄联合体等模式,优化法人治理结构,注入国有资本、产业基金和社会资本,发展以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为实现形式的经营主体,力争用5年时间,引进培育20家以上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其中国际企业10家、国内企业10家;培育一批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品牌酒庄。(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财政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宁夏农垦集团等,有关市、县〔区〕)
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以打造国家农业(葡萄酒)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引领,支持对接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校与有条件、有实力酒庄企业加强交流合作,建设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参与国家重大研究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加强葡萄酒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中小酒庄企业利用好银川葡萄酒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到2025年底,在葡萄酒领域培育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建设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10家以上。(责任单位:自治区科技厅、农科院、农业农村厅、工业和信息化厅、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宁夏农垦集团等,有关市、县〔区〕)
3.增加多元产品供给。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升级常规系列酒种,推出小众酒种,丰富产品品类,满足多样化、多口味市场需求。支持企业与国内外设计机构合作,优化产品包装、外观、功能、定制服务,发展时尚化、功能化、个性化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厅、市场监管厅、文化和旅游厅、农业农村厅、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宁夏农垦集团等,有关市、县〔区〕)
4.创新推进市场营销。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负责打响“贺兰红”产区共享大单品品牌。引导鼓励酒企在宁夏注册销售公司,龙头企业聚力发展中高端大单品,在目标市场和重点区域分类建立直销体验中心和直营店;与经销商形成产品营销利益共同体,创新营销模式,全方位推动宁夏葡萄酒进入大众市场。鼓励企业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组织酒庄参加国内外糖酒会、美酒展、博览会、展销会等宣传推介活动,冠名重大节会、重要体育赛事,拓展销售市场。鼓励酒庄企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英国品醇客、法国巴黎、德国柏林等大奖赛上摘金夺冠,增强市场竞争硬核实力。建立完善优化贺兰山东麓产区葡萄酒网络零售交易市场、展销展示平台、产区电商平台,支持酒庄企业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拓展自媒体新媒体等营销方式,构建线上线下结合营销体系,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争取在银川设立中国葡萄酒交易所,开展酒票、期酒等交易,提升产品产销对接、订单交易、品牌产品溢价能力,打造国际现代化交易平台。力争到2025年底,在全国建成产区葡萄酒直销体验中心50家以上,企业直销专卖店300家以上,培育10个以上年销售额过2亿的中高端大单品及10个左右世界级产品品牌。(责任单位:自治区商务厅、农业农村厅、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外办、地方金融监管局、宁夏证监局、宁夏农垦集团等,有关市、县〔区〕)
(三)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优势释放市场潜能
1.打造葡萄酒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典范。整合贺兰山史前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等地域内涵,讲好宁夏葡萄酒故事,使宁夏葡萄酒旅游成为全域旅游的重要元素。以闽宁镇葡萄酒全产业链聚集展示中心,金山、镇北堡、玉泉营、鸽子山、肖家窑等酒庄集群为依托,加快建设一批葡萄酒主题小镇。以酒庄、葡萄园为依托,融合旅游景区,统筹规划葡萄酒旅游精品线路,设置葡萄园观光大道,完善贺兰山东麓沿线标牌标识、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驿站、房车营地等配套设施,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支持建立葡萄酒主题公园、主题酒店、主题餐饮、品鉴中心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葡萄酒风情街。建设张骞丝路葡萄文化产业园,打造国际合作、文化旅游和创业孵化三位一体的葡萄酒文化产业园区。力争到2025年底,3A级以上旅游酒庄达到20家以上,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由中国最佳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发展为全球最值得游览的葡萄酒旅游目的地。(责任单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商务厅、外办、广电局、科协、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宁夏农垦集团等,有关市、县〔区〕)
2.推动葡萄酒与康养、教育、生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支持在葡萄园集聚区建设葡萄酒康养项目,配套闲庭老街、精品民宿、温泉理疗、种采体验、自酿品鉴、保健康体等。创建中法葡萄酒学院,办好宁夏大学葡萄酒学院、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编制符合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文化推广课程,培养葡萄酒爱好者,培养一批葡萄酒产业急需的园艺师、酿酒师、侍酒师等专业技术人才。推进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按照绿色、低碳理念设计建造和管理酒庄酒堡,实现绿色生产模式,创建“吃干榨净”零排放、零污染的绿色酒庄、生态酒庄,打造新型田园综合体,推进产业生态化,在改善修复生态环境中发挥更重要作用。(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文化和旅游厅、生态环境厅、林草局、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宁夏农垦集团等,有关市、县〔区〕)
3.培育全产业链竞争新动能。以创建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为抓手,以优化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拓展服务链为先导,加快推进葡萄酒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围绕葡萄酒产业所需机械装备、酵母、酒瓶、酒标、酒塞、橡木桶、包装箱等,引进培育相关企业,增强配套供应能力。支持企业利用葡萄籽油、皮渣等开发衍生品培育关联企业,提升产业附加值。成立自治区葡萄酒产业专家技术指导组,在酒庄集聚区建设公共服务站,为酒庄提供技术指导、机械作业、移动灌装、智慧植保等服务。以自治区食品检测研究院(自治区葡萄酒检验检测中心)为依托,提升宁夏葡萄与葡萄酒检验检测能力,力争用5年时间,升级为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市场监管厅、农科院、宁夏气象局、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宁夏农垦集团等,有关市、县〔区〕)
(四)提升品牌价值,打响贺兰山东麓产区品牌
1.打造数字化葡萄酒产业。加强同区内外数字化企业合作,建立产区数字化智能化数据中心,借助“物联网+”,采集种植、生产、销售等各环节数据,实现葡萄酒全链条数字化。开发完善质量追溯平台,实现产区葡萄酒“一瓶一码”全链条追溯体系,确保葡萄酒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解决上下游协同合作信息不对称问题,增进对产区品牌的价值认同。以产区内企业的数字资产为依托,联合金融机构,共建信用新生态,为产区上下游企业信用贷款和抵质押提供支撑,使更多企业获得普惠金融服务。围绕种植、加工、销售、产品溯源等主要环节,提供农业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应用场景,建立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吸引信息技术企业和葡萄酒企业开展合作,为葡萄酒产业赋能、赋智、赋值,逐步培育形成“互联网+葡萄酒”产业集群,带动数字产业发展。(责任单位: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农业农村厅、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地方金融监管局、人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保监局、宁夏通信管理局、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宁夏农垦集团等,有关电信运营商、银行机构,有关市、县〔区〕)
2.实施产区品牌升级工程。坚持政府主打产区品牌、企业主打产品品牌,实现产区品牌牵引、产品品牌支撑双驱动。办好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不断提升活动层次水平。加强同世界主要葡萄酒国家及国内葡萄酒产区的交流合作,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开展葡萄酒产区推介、产品展示等活动。在国家级媒体大力宣传推介产区品牌,精心设计产区品牌宣传推介一句话、一首歌、一部剧、一个故事,提升产区特色品牌形象和影响力、知名度。严格“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申请和使用管理,加强对产区品牌、品种布局、产品分级等关键环节的统一监管,把产区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责任单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广电局、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市场监管厅、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宁夏农垦集团,有关市、县〔区〕)
3.全面提升标准化水平。完善葡萄酒全产业链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突出标准引领作用,创建国家葡萄酒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区。围绕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和葡萄籽、皮、梗等衍生品,建立健全产区全链条标准体系,牵头制定行业标准,引领中国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酒庄、协会等联合制定种植区和葡萄园大单品标准,推动大单品生产运营规范化、标准化。抓好酒庄分级评选和管理,开展标准化优质园创建活动,支持酒庄进行绿色、有机、良好农业规范等认证,加强生产标准化集成应用,全面提升酒庄生产及管理能力,推进生产技术智能化、标准化。力争到2025年底,创建50个500亩以上的标准化优质园、50家以上智能化示范酒庄。构建宁夏产区葡萄酒产品评价分级标准,建立适应中国消费者的品质评价指标体系。成立宁夏葡萄酒价格评估中心,组建宁夏产区葡萄酒产品评价分级专家组,每年对产区内酒庄计划上市的新产品集中品鉴评级,提升产品性价比。(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市场监管厅、发展改革委、商务厅、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宁夏农垦集团等,有关市、县〔区〕)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政策保障。自治区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强与国家部委对接,在土地利用、基地建设、交流合作、科技研发、品牌建设、营销网络、融合发展、用水用电、人才引培等方面,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并加大整合力度,形成集成效应。自治区相关部门(单位)抓紧出台产业、金融等扶持政策。
(二)加强人才支撑。研究制定葡萄酒产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完善系统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人才激励、服务流动和使用机制。建立葡萄酒产业常态化咨询制度,聘请国内外专家组建宁夏产区顾问团,开展总体战略策划、市场营销咨询、新技术推广等。制定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奖励措施,引进培养一批急需紧缺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力争培养中国首个葡萄酒领域院士。鼓励酒庄企业申报企业类人才小高地、专家服务基地,积极推进种植师与酿酒师现代学徒制,加快培养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定期开展酿酒葡萄栽培、酿造、品鉴、营销和葡萄酒文化培训或组织到国际国内知名产区培训。大力选树优秀酒庄庄主、职业经理人、专业技术人员先进典型,示范带动全区葡萄酒产业人才队伍提升专业水平。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综合配套、功能完备的要求,完善配套产区交通路网,加强酒庄集聚区天然气、电、网以及公厕、垃圾转运站等设施配套,综合谋划推进产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事权划分,协调解决酒庄酒企土地、用水、废水处理等问题。加强产区林网配套建设,确保新建葡萄园林网比例达到10%—15%。
奶产业重点要强化良种繁育、品牌经营、利益联结、精深加工,壮大主体,保障品质,提升效益,打造高端奶之乡。
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推进我区奶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充分利用自治区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政策机遇,以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奶产业全产业链竞争力为核心,以产业数字化为方向,以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为路径,进一步优化奶产业布局,扩大养殖规模,提升综合效益,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奶产业高质量发展,把我区打造成国内领先的高端乳制品加工基地和中国高端奶之乡、国际一流的优质奶源生产基地。力争用5年时间,全区奶牛存栏100万头,成母牛年均单产10000公斤,生鲜乳总产量550万吨,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99%以上,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生鲜乳和乳制品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100%和99%以上。努力实现生鲜乳产值200亿元,乳制品加工产值600亿元,带动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000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区域化布局。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引导奶牛养殖向饲草料资源丰富、生态容量大的优势区域集聚发展,着力打造沿黄奶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势区域,提升奶产业综合生产能力。
1.巩固提升核心区。包括兴庆区、西夏区、贺兰县、永宁县、惠农区、利通区、青铜峡市、沙坡头区、中宁县9个县(区),重点在五里坡、孙家滩、峡口镇、迎水桥镇、东园镇、常乐镇、镇罗镇、太阳梁乡、大战场乡等地新建扩建奶源基地5个。力争到2025年底,奶牛存栏、生鲜乳产量分别达到67万头、367万吨,占全区总量的67%。
2.加快建设发展区。包括灵武市、平罗县、盐池县、红寺堡区、海原县5个县(区),重点在白土岗乡、红崖子乡、惠安堡镇新建扩建奶源基地3个。力争到2025年底,奶牛存栏、生鲜乳产量分别达到33万头、183万吨,占全区总量的33%。
3.建设优质饲草基地。围绕奶牛养殖聚集区,大力推进饲草料种植和奶牛养殖配套衔接,重点调整青贮玉米、优质苜蓿种植面积。支持饲草品种选育、优质饲草基地建设,建立多元化饲草保障体系,提高优质饲草供应保障能力。推广“青贮玉米+黑麦草”等一年两茬种植模式,就地就近保障饲草料供应。按照1头成母牛配套2亩青贮玉米,力争到2025年底,奶牛主产县区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40万亩。
(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等,有关市、县〔区〕)
(二)推进规模化经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构建完整的规模化经营体系,有效降低养殖成本,保障牛奶品质和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1.壮大养殖经营主体。积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利用金融资本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奶产业,鼓励和引导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奶牛养殖主体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智能化管理。依托现代农业发展子基金,放大金融信贷规模,对符合条件的奶牛养殖场予以贴息,吸引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规模奶牛养殖场,引导乳制品加工企业自建或参股建设规模奶牛养殖场。探索建立奶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对疫病和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进行补贴。力争用5年时间,新建千头以上规模奶牛养殖场100个以上。
2.扩大奶牛养殖规模。以自繁自育为主,引进国外优质遗传资源为辅,支持龙头企业引进国际优质种质资源,利用基因组选择等新技术,推广使用优质性控冻精和性控胚胎,加快核心种子母牛群和优秀后备种公牛培育,促进高产奶牛群体快速扩繁。强化指导服务,引导养殖企业进口奶牛,支持利通区、灵武市、平罗县、沙坡头区等地建设奶牛良种繁育基地。力争用5年时间,推广优质性控冻精120万支、性控胚胎3万枚。
3.加快养殖场改造升级。加快推进现有奶牛场扩规升级、扩群增量,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设备,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改扩建存栏5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0个、3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50个。力争到2025年底,存栏千头以上的奶牛场达到300个。
4.创新奶产业生产模式。重点发展荷斯坦奶牛,在条件适宜地区适度发展乳肉兼用牛,利用乳肉两种资源,生产高品质奶酪、高端低温乳制品、优质特色牛肉,提升奶产业竞争力。
(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市场监管厅、地方金融监管局等,有关市、县〔区〕)
(三)推进标准化生产。围绕标准化建设、核心群选育、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物联网应用等方面,建设“品种优、技术优、管理优、品质优、效益优”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奶牛养殖基地,推进奶产业绿色循环发展。
1.加强养殖基地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选址、分区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支持各地利用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资源,配套建设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奶源基地。
2.加快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按照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养殖设施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信息数据化“七化同步”要求,加快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完善基础设施设备。力争到2025年底,提升改造100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规模奶牛场机械配套率达到100%,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3.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围绕奶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推广良种选育、高效繁殖、营养调控、信息化管理、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围绕奶牛绿色高效健康养殖,开展奶牛选育、增产增效、疫病防控、绿色养殖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支持成立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饲草种植、精准饲养体系、养殖管理及疫病防控等全方位服务。力争到2025年底,标准化养殖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
4.保障乳品质量安全。加大养殖生产投入品监管力度,持续开展兽药、饲料和乳品质量安全专项监测,强化乳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经营销售等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确保生鲜乳和乳制品安全。建立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奶牛养殖场开展布鲁氏杆菌病等监测和净化,推进规模养殖场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建设。
5.推进产业数字化建设。支持建设宁夏奶产业数字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奶牛场管理、生产性能测定、饲草供给、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等信息互联互通一体化管理。支持奶牛养殖企业应用精准饲喂系统、挤奶机器人、环境精准监测等5G信息化新技术建设智慧牧场,提升奶牛场智能化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力争到2025年底,奶牛场信息化、智能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
(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水利厅、市场监管厅、农科院、宁夏大学等,有关市、县〔区〕)
(四)推进产业化发展。强化乳制品加工企业“内培外引”力度,重点发展一批产业链条完整、科技创新能力强、精深加工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带动示范作用强、品牌优势明显的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促进奶产业“接二连三”发展。
1.支持乳制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围绕高端乳制品研发、品牌创建、品质提升,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招商合作等方式,全面支持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投入、扩大产能、精深加工,建设世界一流乳制品加工园区。积极引进中国奶业20强来宁投资建厂,扩大加工规模,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力争到2025年底,培育产值超400亿元乳制品加工企业1家、超200亿元企业1家。
2.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支持乳制品加工企业优化加工工艺和产品结构,加大低温乳制品、奶酪、黄油等精深加工乳制品生产。支持大型奶牛养殖企业自建、联建、合作建设乳品加工厂,形成一批区域特色乳制品加工企业。支持养殖、加工企业采取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整合上市。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股份合作、二次分红、溢价收购等经营模式。
3.打造“宁夏牛奶”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宣传推介,打造“宁夏黄金奶源带”、“宁夏牛奶”等品牌,培育申报“宁夏牛奶”地理标志产品,扩大和提升“宁夏牛奶”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鼓励乳制品加工企业与流通企业、电商企业对接融合,开拓“互联网+”、体验式消费等乳制品营销新模式,降低流通成本,促进乳制品消费。力争到2025年底,培育1个区域公用品牌,2—3个企业知名品牌。
(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市场监管厅、科技厅、交通运输厅、地方金融监管局等,有关市、县〔区〕)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科技支持。充分发挥产业协会和“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机制等优势,加强与区内外科研院校的合作交流,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与示范推广,破解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开展国际奶业技术合作,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引进和新特优乳制品研发及转化推广。
(二)强化人才支持。创新和深化培训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奶产业人才梯队建设,解决奶产业中高端人才缺口,推动奶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
(三)强化金融支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政府、企业、民间资本等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全面推广奶牛活体抵押贷款,提高资金使用效能。支持企业发行债券,拓宽融资渠道。开展企业信用评级,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构建奶产业保险综合保障体系,用足用好奶牛政策性保险,提高保险额度,扩大保险覆盖面。鼓励开展生鲜乳目标价格保险,降低养殖风险。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提高疫病、市场、环境、食品安全等风险的抵御能力。
(四)强化市场监管。健全完善奶牛养殖企业和乳制品加工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乳制品加工企业与养殖企业签订规范购销合同,定期对合同履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双方合法权益。健全由政府引导、奶业协会主导、企业参与的生鲜乳价格协商机制,建立企业诚信档案、“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秩序。
肉牛和滩羊产业重点要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以环境载畜力布局牛羊繁殖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打造高端肉牛生产基地和中国滩羊之乡(实施方案分别制定)。
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推进我区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充分利用自治区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政策机遇,坚持“优质+高端”双轮驱动,进一步调优种养结构、调大经营规模、调强加工能力、调长产业链条,推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着力构建现代肉牛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力打造全国优质肉牛良种繁育基地和高端牛肉生产基地。力争用5年时间,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260万头。其中,存栏135万头,出栏125万头;良种化率达到90%以上,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5%;提升区域公用品牌核心竞争力,培育知名品牌5个以上;培育年产值1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屠宰加工业产值225亿元,肉牛屠宰加工率达到46%,努力实现肉牛产业全产业链产值600亿元的目标。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布局区域化
1.中南部地区优质肉牛产区。依托良种母牛资源优势,突出发展优质肉牛繁育和特色牛肉加工。在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海原县、同心县、红寺堡区8县(区),重点推行“家家种草、户户养牛、自繁自育、适度规模”生产经营方式,扩大养殖规模。加快区域特色牛肉加工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带动肉牛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力争到2025年底,肉牛饲养量达到177万头,其中存栏96万头、出栏81万头,占全区肉牛饲养量的68%;配套种植青贮玉米180万亩、一年生饲草100万亩、苜蓿45万亩。
2.引黄灌区优质肉牛产区。依托饲草料资源优势和规模化养殖优势,在平罗县、永宁县、中宁县、沙坡头区等县(区),重点发展肉牛高效育肥和优质牛肉生产,全面提升肉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新建扩建闽宁镇、月牙湖乡、白土岗乡、扁担沟镇、太阳梁乡5个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力争到2025年底,肉牛饲养量达到83万头,其中存栏39万头、出栏44万头,占全区肉牛饲养量的32%;配套种植青贮玉米50万亩。
(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水利厅等,有关市、县〔区〕)
(二)推进经营规模化
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养殖大户、家庭牧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养殖机械设备,发展规模养殖。力争到2025年底,培育存栏50—100头养殖大户3700户、存栏100—200头家庭牧场800家、存栏200—500头合作社400个、存栏500头以上养殖企业150个。
2.推广家庭经营“50”模式。以中南部地区为重点,以家庭为单元,推进人畜分离,支持养殖户种养结合、自繁自育、扩群增量,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机械设备,力争到2025年底,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3000户以上。整乡整村推进肉牛养殖扩群增量,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标准化建设水平,力争到2025年底,集中连片打造千头以上肉牛养殖示范村300个、万头以上肉牛养殖乡镇56个。
(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市场监管厅、地方金融监管局,有关市、县〔区〕)
(三)推进生产标准化
1.完善标准体系。围绕肉牛饲养管理、疫病防控、产品加工等生产环节,建立完善肉牛良种繁育、饲草料加工调制、标准化养殖、标准化养殖场建设、胴体分割加工、疫病防控等标准。指导各类生产主体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良好肉牛生产管理规范,提高良种、饲养、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标准化水平。
2.加快标准化建设。按照“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养殖设施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信息数据化”要求,加强生产主体管理、养殖过程管控、饲料兽药监测监管,加快养殖场升级改造和标准化建设。建立肉牛产业大数据信息化平台,提高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肉牛养殖、屠宰加工、产品销售等全程追溯。加强养殖场、示范村、有机肥加工厂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提高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水平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率。力争到2025年底,培育标准化示范场60个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到100%、养殖机械化率达到60%以上,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9%以上。
3.加强良繁基地建设。建立西门塔尔牛品种改良和安格斯牛品种选育繁育基地,开展西门塔尔牛改良选育与安格斯牛核心群选育,完善优质高档肉牛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每年推广优质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冻精80万支。加大“保母扩群”力度,支持经营主体扩大基础母牛养殖数量。加强与国内外育种企业合作,建立联合育种机制,全面开展肉牛良种登记、选种选配、生产性能测定等,扩大优质种群规模。实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支持建设良种繁育中心1个、良种繁育场20个、良种繁育基地2个。力争到2025年底,肉牛良种化率达到90%以上。
4.提升疫病防控能力。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好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基础免疫工作,有效防范重大动物疫情。强化疫病监管,启用动物及动物产品指定通道管理机制,加快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强化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监管。支持规模养殖场监测净化重点疫病,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建设,提升动物疫病防控综合能力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5.加大技术集成应用。加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强化品种选育、高效养殖、精细管理、精深加工等技术集成应用,推广应用肉牛高效生产综合配套技术。针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集成应用,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力争到2025年底,出栏牛胴体重达到340公斤以上,养殖综合效益提升20%。
(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市场监管厅、农科院、宁夏大学等,有关市、县〔区〕)
(四)推进发展产业化
1.提高屠宰加工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龙头企业新建、扩建屠宰加工厂,加工能力达到70万头以上。引导龙头企业与养殖场(户)、合作社等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生产,构建“规模养殖+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综合服务”一体化经营体系。支持企业引进现代冷鲜加工工艺、设备,提高分级加工、分割包装比重,提升特色口味感,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力争到2025年底,肉牛屠宰加工率达到46%,精深加工比例达到20%以上。
2.加大产销衔接力度。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圈为重点,紧盯中高端消费市场,加大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建立订单生产、冷链配送、定向销售的产销衔接渠道。支持经营主体采取线上线下、直销窗口、专营店、e点到家等方式,开拓高端市场,实现优质优价,提高经营效益。力争到2025年底,建设加工配送中心60个,直销窗口200个,实现销售产值60亿元。
3.提升品牌效益。扩大“固原黄牛”、“六盘山牛肉”等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提高品牌知名度,打造一批新的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商业品牌,加强“两品一标”认证管理,强化品牌管理、宣传推介、市场开拓,完善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管控关键环节,稳步提升牛肉品质和品牌效益,以优质品质、知名品牌引领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交通运输厅、商务厅、市场监管厅、地方金融监管局等,有关市、县〔区〕)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科技支撑。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大技术创新骨干人才、实用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加强区、市、县、乡四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建设社会化综合服务站,鼓励乡土人才、专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建立公益性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服务体系,为养殖主体提供全程服务,提高养殖效益。
(二)强化金融支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政府、企业、民间资本等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有条件的肉牛养殖、加工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充分发挥财政贴息支持作用,降低融资成本。完善保险政策,提高保险额度,扩大保险覆盖面,降低养殖风险。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活牛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创新,提高贷款额度和担保抵押比例,有效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三)强化基础保障。按照科学规划、合理选址、分区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滩、移民迁出区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发展肉牛养殖。将养殖用水纳入农业生产取用水范畴。支持农户出户入场,优先保障养殖用地,提高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滩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推进我区滩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充分利用自治区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政策机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为路径,全面提高滩羊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进滩羊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做强“盐池滩羊”品牌,加快“中国滩羊之乡”建设。力争用5年时间,全区滩羊饲养量达到1750万只。其中,存栏866万只,出栏884万只。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60%以上,标准化养殖技术普及率达到90%,养殖综合效益提升20%,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屠宰加工率达到70%,精深加工率达到25%,产业化发展水平有效提升,努力实现滩羊产业全产业链产值400亿元的目标。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区域化布局
1.滩羊核心区:在盐池县、同心县、红寺堡区、海原县、灵武市等5县(区)建设核心区,整合优势资源,加快现代产业园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推行人畜分离和出户入场,推进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提升产区优势。力争到2025年底,饲养量达到910万只,占全区的52%,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62%,滩羊提纯复壮比例达到70%。
2.滩羊改良区:在平罗县、利通区、中宁县、沙坡头区、惠农区、原州区、西吉县、彭阳县等8县(区)建设改良区,支持建立完善滩羊改良羊生产体系和经营模式,推行人畜分离和出户入场,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底,饲养量达到840万只,占全区的48%,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58%。
(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等,有关市、县〔区〕)
(二)推进规模化经营
1.推广滩羊养殖家庭牧场“300”模式。引导农户通过土地流转、互换、租赁等方式,整合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培育“300”模式家庭牧场826个。通过出户入场、联合经营、托管分红、股份合作等方式,培育养殖合作社134家,建设存栏千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504家,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
2.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以建设示范村、示范乡为重点,调动经营主体积极性,统一规划布局,整合土地资源,发展规模养殖,提升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引导示范村、示范乡成立合作组织,拓展社会化服务,做好滩羊扩群增量和提纯复壮,实行订单生产,落实优质优价,全面提升质量安全和经济效益水平,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支持建设滩羊现代产业园,培养产业强镇。力争到2025年底,建设滩羊示范村171个,提升基地建设标准化水平和规模优势。
3.提升产业组织化水平。培育壮大滩羊协会、产业集团、产业联盟,进一步提升联企带农、技术服务、市场开拓、品牌营销等能力,建立“县统乡、乡统村、村统组、组统户”的上下联动发展机制,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品牌、统一饲料、统一销售”的滩羊产加销“六统一”发展模式,促进滩羊全产业链有效衔接、协调发展,提升规模效益水平。
(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市场监管厅、地方金融监管局等,有关市、县〔区〕)
(三)推进标准化生产
1.加强标准化建设。按照“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养殖设施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信息数据化”要求,聚焦规划建设、设施配套、规范管理、高效养殖等关键环节,完善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产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快规范化改造和建设,加大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引进示范和推广应用力度,全面提高滩羊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养殖水平。力争到2025年底,新建标准化示范场105个,标准化养殖技术普及率达到90%,繁殖成活率达到120%,养殖综合效益提高20%。
2.加强滩羊繁育基地建设。持续推进特色优势农业新品种选育专项实施,加强滩羊本品种选育和新品系选育,加强良种推广,加快优质滩羊扩繁和提纯复壮,加快建设“核心群、选育群、扩繁群”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和选、育、推一体化生产体系,推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繁育龙头企业,年选育推广优质种羊1万只以上。
3.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进一步调优种植结构,加强天然草原适播牧草品种筛选繁育,开展混播饲草地补播改良试验示范,加大天然草原改良,丰富牧草结构,提升天然草原生产能力。加强优质饲草基地建设,力争到2025年底,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达到313万亩,其中青贮玉米40万亩、苜蓿106万亩、一年生饲草167万亩。加快建设集饲草料加工、流通、配送为一体的多元化供给保障体系,提高机械化收贮和饲喂水平,加强非常规饲料开发和秸秆加工利用,切实提升饲草供应保障能力。
4.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实施抗生素减量化行动,推广绿色健康养殖;加强基层防疫检疫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疫病筛查诊断和风险预警能力;开展布鲁氏杆菌病等疫病净化,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建设,完善无害化处理措施,启用动物及动物产品指定通道,全面提升动物疫病防控综合能力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5.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整合科研院所和产业部门技术力量,建立健全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机制,着力提高滩羊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饲草料加工配送、疫病防控、技术培训、市场营销等市场化服务机制,促进中小养殖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力争到2025年底,新建综合技术服务站35个。
(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市场监管厅、自然资源厅、农科院、宁夏大学等,有关市、县〔区〕)
(四)推进产业化发展
1.推进产业“接二连三”。培育屠宰加工龙头企业17家,引进先进精深加工和冷链配送设备,开发适合中餐饮食习惯和滩羊肉品质特性的精细化分割工艺和产品,持续提高产品附加值。紧盯中高端市场和消费群体,不断完善冷链运输配送体系,通过连锁经营、网络营销、私人订制和直接配送等营销手段,建立稳定销售网络,拓展“盐池滩羊”发展空间。力争到2025年底,滩羊屠宰加工达到600万只以上,进入中高端市场150万只以上。
2.建立联农带动机制。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养殖基地、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产业协会+订单生产+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订单生产+基地农户”等模式,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受益,带动滩羊养殖基地标准化建设、优质化生产。
3.完善溯源体系和优质优价体系。积极开展滩羊基因鉴定技术研究和特色优质滩羊肉生产技术示范,建立完善产品分类分级标准和管理办法,创新滩羊产品质量控制、溯源管理技术,为实行滩羊优质优价提供可靠技术支撑。支持加工企业与养殖基地、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实行滩羊订单养殖,完善品种认定管理办法和产品溯源体系,推进优质化标准养殖,加强中高端市场开拓力度,着力构建优质优价生产营销体系。
4.加强“盐池滩羊”品牌保护和联合应用。制定完善品牌保护办法,加强宣传推介,强化市场监管,全力保护“盐池滩羊”品牌。建立“盐池滩羊”品牌产区联用机制和办法,完善市场化联用管理服务,促进品牌优势向产区优势、生产优势、市场优势转化。支持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实行滩羊品种认证登记,推进“盐池滩羊”品牌授权经营,跨区建立滩羊订单生产基地,带动各产区协调发展,做大做强“盐池滩羊”品牌。
(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工业和信息化厅、交通运输厅、商务厅、市场监管厅、地方金融监管局、农科院、宁夏大学等,有关市、县〔区〕)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科技支持。充分发挥产业协会和“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机制作用,依托自治区重大人才工程项目,搭建合作平台,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破解滩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瓶颈。
(二)强化人才支持。依托产业首席专家团队、良繁基地专家团队,开展“请进来,走出去”培训,以培促学、干培结合,加强领军人才和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培养。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训等项目,采取短期培训、职业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实用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通过定向培养、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强行业人才培养。
(三)强化金融支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政府、企业、民间资本等多元化投入机制。落实贴息政策,对经营主体信贷资金给予贴息补贴,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推广活体抵押贷款,提高贷款额度和担保抵押比例,适当延长贷款周期,盘活生物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能。完善保险政策,提高保险额度,扩大保险覆盖面,降低养殖风险,提高保险保障水平。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要释放优势、夯实基础、增量突破,把宁夏打造成为西部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高地。
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动我区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力争到2025年,初步建成特色优势突出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全区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产业质量明显提高,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布局更加完善,骨干企业竞争力增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将宁夏打造成西部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高地。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聚焦存量提升、增量突破和转型升级,按照优先发展、重点支持、着力培育三个层次,实施产业协同发展、数据赋能推广、企业集群培育、延链补链壮链、产业基础提升五大行动,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优先发展三大领域
1.形成智能终端集群。积极培育和引进智能终端制造骨干企业和项目,重点发展手机、计算机等消费电子的零部件制造,以及面向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慧健康、智能交互等领域的新型可穿戴智能设备,推动北斗导航、通讯终端、车载摄像等汽车电子产品发展,形成智能终端产业集群,辐射带动配套产业发展。(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交通运输厅、卫生健康委,各地级市)
2.集成云计算和大数据优势。加快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宁夏分中心、时空信息大数据中心等一批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建设,构建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支持电科云、江苏云、信创云等跨区域云平台建设,引进超算中心、高性能计算、数据存储和传输、云安全等领域项目,打造西部重要的大数据处理、存储和备灾基地。建设运营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开展大数据产业试点示范,支持云计算等关键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促进大数据在产业、政务、环保、金融和民生等领域深度融合。(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宁夏通信管理局,各地级市)
3.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聚焦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应用共性问题,采取“揭榜挂帅”机制,建设一批技术先进、性能优秀、应用效果好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产业数字化水平的提升提供平台支撑。推动企业建设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快自治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二级节点和应用平台建设应用。鼓励企业上云上云平台,开展智能排产、供应链优化和设备远程运维等应用。拓展宁夏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应用领域,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各地级市)
(二)重点支持四大特色领域
1.构建电子元器件产业链。大力支持半导体材料、LED外延、蓝宝石衬底、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半导体照明等领域的新型关键元器件及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推动智能手表表镜及后盖、智能手机和电脑摄像头保护镜片、保护盖板等零部件生产项目落地。加快大尺寸半导体硅片项目建设,引进晶圆加工、封装、测试等下游企业,构建半导体硅片产业链。(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各地级市)
2.加快电子仪器仪表升级。围绕工业互联网、节能环保、智能电网、智能家具等,加大电子测量仪器、电子专用仪表、电子监测仪器等产品的研发,不断提升仪器仪表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本地化配套能力,逐步形成电子仪器仪表特色优势。推动电子仪器仪表和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推进电子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软件和中间件的定制化开发,提升电子仪器仪表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各地级市)
3.推进软件开发和应用。大力推动政务、交通、水利、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软件的开发和利用,支持本地软件企业与国内龙头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利用国产基础软件平台,协同攻关一批典型软件应用,共同打造区域软件产业创新生态。支持软件开源社区建设,打造软件技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开展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区块链等软件技术研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创新产品。(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各地级市)
4.促进5G与新一代通信网络建设。加快5G网络建设和应用,编制5G网络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加大基站站址资源支持力度,建设5G智慧杆塔,推进5G网络规模组网,围绕智能制造、智慧城市、超高清视频、远程医疗、智慧文旅、智慧交通等领域,开展5G典型场景示范应用,引导5G与各行业应用融合发展。推动IPv6规模化应用,开展IPv6端到端贯通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持续提升IPv6活跃用户和网络流量规模。(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党委网信办、宁夏通信管理局,各地级市)
(三)着力培育三大潜力领域
1. 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开展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产业应用领域合作研究,加快人工智能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在农业、水务、工业、城市建设、民生服务、政府治理等领域的应用,实施重点领域试点示范,积极推进产研结合、产投融合发展。开展农业数字化示范应用,发展特色智慧农业。抢抓水利新基建机遇实施数字治水,加快推进“云、网、端、台”智慧水利基础升级,培育数字治水产业。拓展人工智能在政府公共服务应用中的宽度与广度。(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水利厅、商务厅,各地级市)
2.推动物联网发展。围绕农业种养、物流运输、公共安全、工业、水务、智能交通等领域,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推动各类基于物联网的集成创新和应用服务,吸引智能传感器生产项目落地。按照“研究院+试验区+产业园”方式打造产业集群、培育数字治水、数字交通、数字物流等产业。开展物联网网关、物联网软件、物联网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攻关。(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交通运输厅、科技厅、水利厅,各地级市)
3.开拓区块链应用。加快区块链技术在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金融等重点领域的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支持打造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等平台,大力引进区块链企业,培育产业生态,推进区块链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党委网信办、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地级市)
(四)加快实施五大行动计划
1.实施产业协同发展行动。全面统筹规划产业发展,构建“一核一基地多区”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一核,即以银川经济开发区为核心,打造电子信息产业主体功能区,重点发展以智能终端、电子元件、电子仪器仪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软件等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着力打造成全区高质量发展产业排头兵。一基地,即中卫西部云基地,重点发展绿色大数据中心,着力打造云服务、超算、备灾和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建设立足宁夏面向全国的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园区。多区,即重点发展银川高新区、银川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银川阅海湾中央商务区、银川兴庆数字经济产业园、银川苏银产业园、石嘴山高新区、吴忠金积工业园、固原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园。支持石嘴山数字经济产业园、吴忠颐高新经济产业园、固原广元信息产业园,逐步打造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产业园。(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各地级市)
2.实施数据赋能推广行动。数据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实施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机器换人”、生产线智能改造、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建设,推动企业向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升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转型、个性化定制等方向创新应用新模式,支撑制造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数据赋能产业智慧升级,推动城市大脑建设,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推进智慧农业、“互联网+医疗”示范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省(区)、中国(银川)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数据赋能社会治理升级,实施大数据产业试点示范,推进信息技术和民生、政务、农业、工业、服务业融合渗透,开展多领域应用示范,为数字政府、互联网+应用提供示范案例,推动产业经济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厅、卫生健康委、教育厅、水利厅、商务厅,各地级市)
3.实施企业集群培育行动。培育龙头企业。开展“数据招商”、“线上招商”,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重大项目落地。举办“西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中卫云天大会”、“银川(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等产业交流活动,制定专业化的招商服务方案。鼓励骨干企业兼并联合,以商招商,着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责任单位:自治区商务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各地级市)壮大骨干企业。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建立自治区信息技术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培育库,集中优势资源,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与区外技术先进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产业联盟,开展产业链与合作。(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厅,各地级市)培育成长型企业。重点扶持一批成长性好的电子信息中小企业发展成为“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巨人”企业。通过实施政务信息化项目,培育和引入电子信息企业,带动本地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制造业企业剥离信息中心、研发中心等,培育一批信息技术企业。(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各地级市)打造行业品牌商。加强电子信息产业品牌系统性推介和整体品牌形象公共宣传工作,聚焦重点领域,紧盯骨干企业,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形成以品牌商带动产业、以产业汇聚品牌商的良好发展格局。(责任单位:自治区市场监管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各地级市)
4.实施延链补链壮链行动。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深入研究电子信息产业链,制定产业图谱,明晰适合集群式布局的产业链环节,鼓励区内企业与产业发达地区企业开展合作,探索建立跨地区的产业飞地,共同打造产业链,形成对区域发展的整体带动。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实施重点企业技术改造、智能改造、绿色改造和结构改造四大行动,重点支持龙头企业调结构、扩产能。组织实施一批示范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的重大电子信息产业化项目。打造产业链配套集群。围绕龙头企业打造“一企一链”集群模式,重点领域龙头企业构建“龙头企业+配套”集群生态,打造产业联盟,搭建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大数据平台,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资金融通、品牌嫁接等配套集群。(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各地级市)
5.实施产业基础提升行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网络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积极推进5G网络建设,在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推动建设一批绿色数据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大规模数据存储和运算服务保障。打造智慧园区,提升园区管理水平,为招引优质项目搭建载体。(责任单位:宁夏通信管理局、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各地级市)组织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开展“揭榜挂帅”行动,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围绕电子信息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推进关键技术突破和产品研发应用,提升产业技术能力。(责任单位:自治区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建设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协同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双创孵化器、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开源社区等专业技术研发平台。筹建电子信息产业学院,培养专业人才。统筹建设一批检测服务、成果转化、投融资、信息交流、招商等服务平台。(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科技厅,各地级市)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政策支持。制定出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有条件的地市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建立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库,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作用,支持项目股权融资。引导各类资金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投入力度,重点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关键技术、示范应用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园区基地建设。落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激励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
(二)加强融资服务。加快构建多层次投融资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票据等实现直接融资。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根据电子信息企业特点开发和创新金融产品,开展知识产权、商标专用权等质押贷款,扩大信用贷款规模。充分发挥融资担保机构作用,为电子信息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融资担保服务。支持建设投融资服务平台,提供在线融资服务。支持理财公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专门性资管产品。
(三)加强区域合作。加强与东部省区产业交流合作,支持重点地区积极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积极引进高端技术和产业项目。加大电子信息产业的宣传力度,做强银川(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和中卫云天大会,发挥知名展会品牌效应,支持承办更多专业化展会及论坛等活动,在组织参加国内行业大型展会和论坛同时,举办产业推介专场活动,提升我区电子信息产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加强安全保障。建立多级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加强监管部门与第三方技术服务企业合作,建立信息安全测评评价体系、审计监督体系,提高对信息安全事件的监测、发现、预警、研判和应急处置能力。实行网络基础设施与安全保密设施同步建设,重点加强政务及企业关键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控。推动企业工业控制安全网关部署,逐步建立工业控制系统预警和防控平台。全面落实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分级保护、应急管理等监管制度,保障网络安全、畅通、可靠和应急保障。
新型材料产业重点要发挥优势、延伸链条、集群发展,大力发展高纯度、高强度、高精度、高性能的新材料,打造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产业。
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深化新材料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高纯度、高强度、高精度、高性能新材料为重点,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着力点,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业态创新为手段,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园区为依托,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把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推动我区新旧动能转换、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产业,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重要支撑。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
二、发展重点
(一)高性能金属材料
1.稀有金属材料。重点发展高纯钽铌靶材、低温超导高纯铌及铌钛合金、铍铝合金、高纯铍铜箔带材等高端材料。推进东方超导100支9cell超导银枪、君磁新材料1250吨新型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等项目建设,打造全国高端稀有金属材料产业化基地。
2.铝镁合金材料。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用大型铝合金型材、汽车车身用铝合金材料及锻件、高纯高压电子铝箔、新型轻量化镁合金产品等高端材料,推进宁创新材料高性能铝及铝合金加工、维尔铸造2万吨汽车(变速箱用)铝镁合金重力铸件等项目建设,打造以铝镁合金板带箔、铸件、型材、锻件、板材为主体,终端产品相配套的全产业链聚集地。
3.特殊合金材料。重点发展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飞机起落架、火箭壳体、核能电力装置、半导体芯片、装备用管阀件等领域的耐高温、高强度、高耐蚀等特殊合金材料。推进晟晏集团15万吨纯锰合金、科通冶金4.5万吨特种合金、红日东升科技4000吨高品质钛合金粉等项目建设,不断壮大特殊合金材料产业规模。
(二)化工新材料
1.高分子材料。重点发展多牌号高性能烯烃、氯化聚氯乙烯、特种树脂等高分子材料。推进国能宁夏煤业70万吨煤基新材料、宝丰能源50万吨煤制烯烃、苏州巨峰股份3万吨覆铜板专用绝缘树脂等项目建设,发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煤化工集群发展优势,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话语权。
2.电子化学品。重点开发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及新型储能电池用电子材料专用化学品。推进中星显示新型液晶材料及医药中间体、沃凯珑高分子功能助剂、盈氟金和2万吨电子级氢氟酸等项目建设,优化我区化工新材料产业结构。
3.高性能纤维。重点发展耐高温氨纶、芳纶、聚酰亚胺、尼龙等高性能纤维材料。推进恒力生物5万吨月桂二酸、泰和新材绿色差别化氨纶、瑞泰科技4万吨尼龙66、丰华生物科技8000吨芳纶聚合单体等项目建设,推动化工新材料与现代纺织、装备制造等产业融合发展。
4.特色精细化工。重点发展化工“三剂”、氰胺下游等精细化工产品。推进日盛(江盐)12万吨氯化石蜡、天泽化工4万吨精细化学品、利安隆6000吨高分子材料功能助剂等项目建设,推动精细化工行业上下游延伸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
1.炭基材料。重点发展亚微米级碳化硅微粉、氮化硅结合碳化硅耐火材料、碳化硅高技术陶瓷以及陶瓷基复合材料、高技术陶瓷增材制造等功能材料。推进碳谷能源碳基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兴炭基5000吨纳米级碳化硅粉体及制成品、北星精工3万吨高温结构陶瓷基复合材料等项目建设,打造国内最大的炭基材料生产基地。
2.新型建筑材料。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低辐射镀膜(Low—E)玻璃、太阳能基板玻璃等产品。推进金晶科技20万吨低辐射镀膜及太阳能电池基板玻璃、恩威泰3000吨纳米绝热材料等项目建设,促进节能、节材、轻量化、高品质的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发展。
(四)电池材料
1.光伏材料。重点发展以单晶硅为主的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上下游配套产业,加快高转换效率、低成本单晶硅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推进银川隆基光伏15GW单晶硅棒切片、宁夏隆基乐叶3GW单晶电池、打造全球高效太阳能光伏产业研发生产示范基地。
2.锂离子电池材料。重点发展高镍低钴三元材料、锰酸锂、镍酸锂、磷酸铁锂等锂离子电池前驱体及正极材料,新型硅碳负极材料,隔膜材料、电解液及电池制造等配套产业,推进百川新材41万吨锂电材料、杉杉能源5.5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化锂电池3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前驱体等项目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基地。
(五)前沿新材料
石墨烯。重点突破石墨烯粉体、薄膜等规模化制备技术,推进墨工科技高纯石墨烯生产应用、汉尧石墨烯三元正极材料及导电浆料、神州轮胎石墨烯大飞机轮胎等项目建设,加快促进石墨烯在超级电容器、导电浆料、锂离子电池、防腐涂料、导热散热器件、轮胎、纺织等产品中的应用。
三、工作要求
(一)狠抓项目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紧盯京津冀、长三角、山东半岛等重点区域,按照“策划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原则,聚焦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科学精准谋划一批利长远、打基础、补短板的重大项目。大力实施“以商招商、联盟平台招商、产业链招商、股权招商”,强化用地、用电、用能、用水、资金等要素保障,加快落地一批带动作用大、产业链条长、示范效应明显的大项目、好项目,补齐产业链条短板,提升产业基础能力、配套水平、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动产品向精细化、规模化、产业化、高值化发展。到2025年,组织实施100个以上新材料产业新项目,新增产值500亿元以上,提升我区高端新材料产品竞争力。(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国资委、地方金融监管局、宁东管委会,有关市、县〔区〕)
(二)坚持创新驱动,增强产业内生动力。落实科技强区行动,依托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产业联盟实施产学研融通创新工程,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自主或联合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与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宁夏分院、上海交通大学(银川)材料产业研究院、银川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石嘴山先进材料协同创新工程中心、宁夏航汉石墨烯技术研究院建设。深入开展“揭榜挂帅”攻关,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转移转化一批先进科技成果,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持新材料企业面向海内外招才引智,加强新材料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多渠道聚集产业发展人才。组织开展新材料产业专家院士战略咨询与技术交流、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人才国际交流,提升新材料领域人才创新能力。到2025年,培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以上,技术创新中心10家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家以上;设立新材料产业专家工作(研究)站5个,组建新材料产业创新团队10个,企事业单位人才小高地2个,为我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科技厅、教育厅、工业和信息化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国资委、宁东管委会,有关市、县〔区〕)
(三)加快升级改造,着力提升质量效益。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支持企业实施结构改造、绿色改造、智能改造、技术改造“四大改造”行动,推进设备换芯、机器换人、生产换线、产品换代,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做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竞争力和话语权。全面推行“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模式,探索发展新材料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支持开展产品试验数据分析、性能评价、检验检测等服务,鼓励企业上云上平台,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数字化赋能,实现新材料产业脱胎换骨。到2025年,培育新材料产业绿色工厂10个、智能工厂10个、数字化车间20个、机器人应用推广示范项目10个;力争建成材料测试分析大数据平台1—2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0个、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厅、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厅、国资委、宁东管委会,有关市、县〔区〕)
(四)强化龙头带动,努力打造产业集群。鼓励重点企业通过股权投资、跨境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龙头企业。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形成企业间生产互补和有效分工协作的配套企业群。加快打造银川都市圈新材料产业技术研发及创新发展核心区、银川市光伏和电子信息材料,石嘴山市高性能金属、炭基及电池新材料,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化工新材料等3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构建“一核三群”发展格局。到2025年,重点培育新材料骨干企业40家左右,其中产值超10亿元的20家以上、超100亿元的3家以上;力争创建新材料示范园区2—3个,培育产值300亿元以上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1个,打造高性能金属材料、炭基材料、光伏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等4个5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国资委、地方金融监管局、宁东管委会,有关市、县〔区〕)
绿色食品产业重点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立标准体系,扩大经营规模,加强市场监管,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
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充分利用自治区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政策机遇,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供应链加快构建、同步提升,形成以绿色食品加工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力争用5年时间,全区绿色食品产业加工能力取得突破性进展,绿色食品质量和品牌公信力、认知度明显提升,把我区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全区新培育和引进从事绿色食品加工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全区营业收入超1亿元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达到100家以上,支持做优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品牌50个,培育绿色食品名特优新产品品牌200个,累计认证各类绿色食品1000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达到2.5∶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努力实现绿色食品产业总产值1500亿元的目标。
二、重点任务
(一)突出产业优势,明确发展方向。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明确发展方向、技术和路径,打造粮油类、畜禽肉类、乳品类、葡萄酒类、枸杞类、果蔬类绿色食品,推进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奶产业扩大高端液态奶产能,持续优化加工工艺和产品结构,开发乳蛋白质、益生元、功能性脂肪等乳品基料。葡萄酒产业强化酿造关键技术研究,提升干红、干白等品质,推动“原酒提供”向“产品提供”转变。枸杞产业支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实现枸杞原料中活性多糖、糖肽、核苷等功能组分高值化和全利用,开发健康食品、保健食品、生物药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肉牛和滩羊产业重点发展冷鲜肉和分割肉,提高分级加工、分割包装比重,开展骨、血、内脏等副产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优质粮食产业鼓励发展专用粉、营养强化粉、营养方便米制品,开发胡麻高端保健油脂,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发展。果蔬产业重点发展冷冻干燥、生物保鲜即食健康系列产品及功能性饮品。
(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工业和信息化厅、自然资源厅、科技厅、生态环境厅、农科院等,各市、县〔区〕)
(二)狠抓基地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坚持“科学布局、适度规模、对接加工、增强效益”的原则,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创建一批标准化绿色生产基地,推动原料基地与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相互促进、有效衔接。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以优质高效为重点,新建5000亩以上的优质粮食原料基地100个;建设千亩以上露地蔬菜和200亩以上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50个。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以循环发展为重点,规划新建奶源基地9个;培育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肉牛标准化示范场60个;建设滩羊标准化示范场105个。建设特色种养基地。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加快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和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创建100亩以上的自治区级苹果标准化种植基地20个;发挥各地区域比较优势,支持建设黄花菜、小杂粮、油料、中蜂等小板块产业生产基地。支持在石嘴山、吴忠、中卫有条件的县(区)发展富硒产业。支持创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每年创建3个、提升2个;每年支持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2个,培育自治区级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个;创建自治区级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个。
(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等,各市、县〔区〕)
(三)加快龙头培育,壮大发展主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为抓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培育壮大绿色食品加工主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利益链。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园区。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改造提升现有农业产业园区10个,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辐射带动能力,吸引食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实现集群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支持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等形式强强联合,打造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开展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评星定级活动,培育“专精特新”绿色食品中小企业,支持技术改造升级。发展产业化联合体。发展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鼓励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方式,探索“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构建企农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绿色食品产业链增值收益。
(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统计局、宁夏税务局等,各市、县〔区〕)
(四)强化科技支撑,健全标准体系。聚焦关键环节,加大技术研发,强化质量管理,完善物流设施,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建设科技支撑体系。深化农科教、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研发机制。鼓励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建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建设生产标准体系。对标国际标准,构建绿色食品的全过程标准体系,实现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产品质量、包装标识、储运保鲜等标准基本配套,提升绿色食品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建设质量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监管体系,推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有效衔接,建立HACCP、ISO22000等先进管理体系,切实提高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建设市场流通体系。支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完善仓储保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适应绿色食品销售流通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
(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市场监管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等,各市、县〔区〕)
(五)全力招商引资,汇集发展动能。积极引进一批技术理念先进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推动产业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创新委托招商和以商招商新模式,重点瞄准绿色食品产业发达地区,依托当地商会、协会资源,引进农业龙头企业,补齐我区产业链发展薄弱环节。打造招商引资平台。精选一批有吸引力的项目和产品参加大型展会,开展贸易洽谈、展销展评活动,吸引知名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参与我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支持国内外各类产品推介中心,宣传推介宁夏绿色食品。完善招商引资载体。依托我区奶产业、葡萄酒、肉牛和滩羊、枸杞、瓜菜五大产业集聚区,整体包装、宣传、推介,打造五大招商载体。完善产业园区功能,强化服务,优化环境,提升效率,使之成为吸引客商的投资洼地。
(责任单位:自治区商务厅、农业农村厅、地方金融监管局、宁夏税务局、银川海关等,各市、县〔区〕)
(六)加强品牌创建,提升发展质量。以产业化构建品牌,以质量铸就品牌,以创新培育品牌,以诚信维护品牌,以宣传唱响品牌,提升“宁”字号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挥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和区域优势,做强农业区域公用品牌13个。对围绕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给予检测、认证费用补贴,促进产业与品牌协同发展。培育知名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支持优秀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参加全国性及区域性展会,多渠道开展品牌宣传推介,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支持做优知名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品牌50个,培育绿色食品名特优新产品品牌200个,推进产品变名品,最大化实现商品价值。加大线上销售和品牌保护。建设完善“宁夏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乡味宁夏”、“e点菜到家”等网络平台作用,促进绿色食品产销衔接。加大对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培训力度,引导企业强化品牌保护,维护品牌质量、信誉和形象。
(责任单位:自治区市场监管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自然资源厅、卫生健康委等,各市、县〔区〕)
三、工作要求
(一)建设人才队伍。加强绿色食品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挂职兼职、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等方式,引进一批学术水平高、急需紧缺的高端人才。加大绿色食品专业技术实用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实用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人才队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引导各类人才积极参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为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优化发展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清理规范不合理的政策限制,发挥各类服务机构的作用,优化服务环境,提高工作效能,提供“一站式”的高效便捷服务。支持各类服务机构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融资信息、人才培养、经营管理等公共服务。对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在立项审批、土地审批、环评等方面依法依规开辟“绿色”通道,保障新上项目顺利实施。
(三)强化金融服务。加强政银企对接,健全担保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撬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通过实施担保费用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乡村产业贷款融资。对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在新建标准化原料基地、精深加工设施设备购置等方面发生的贷款,按一定比例给予贴息。支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通过挂牌上市、发行债券等形式到资本市场融资。创新保险产品,为绿色食品企业生产、储存、加工、物流、品牌及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险服务。
清洁能源产业重点要聚焦光伏、风电、水电、氢能等领域,加快开发、高效利用、创新发展,高水平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
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推进我区清洁能源产业一体化配套发展,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力争到2025年,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4000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超过50%,可再生能源占新增电力装机比重达到80%左右,占新增发电量比重超过5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不含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在区内消纳和外送比重均达到30%以上;光伏制造产业居行业领先水平,风电制造产业能够支持区内及周边资源开发,培育形成氢能、储能产业链,高标准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
二、重点任务
(一)推动清洁能源基地化开发
1.大力发展光伏发电。整合沿黄地区和中部干旱带土地资源,结合电力外送和区内用电需求增长等情况,规划红寺堡区、盐池县、中宁县、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等若干百万千瓦级平价光伏基地,建成国家高比例清洁能源发电基地。(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宁东管委会,各地级市)
2.稳步推进平价风电。根据风电技术进步和开发成本下降情况,在贺兰山、麻黄山、香山等资源条件较好的区域,鼓励企业对存量风场老旧机组实施改造升级,推进平价风电基地建设。(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各地级市)
3.加快推动水电开发。开工建设青铜峡抽水蓄能电站,力争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尽早立项建设,为建设水风光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奠定基础。(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水利厅、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吴忠市、中卫市)
(二)推动清洁能源制造业壮大
1.完善光伏制造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大尺寸铸锭、拉晶、切片、高效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生产设备等主导产品规模,创新开发异质结高效硅、薄膜电池、钙钛矿、建筑用光伏构件等新型产品,引进培育上游多晶硅,电池封装材料(EVA、POE等)、PET基膜、铝合金边框、光伏玻璃、逆变器、汇流箱、支架等配套产业及坩埚、切割线、焊带、银浆等耗材产业,形成以光伏硅材料为核心,耗材、辅材和配套设备企业集聚发展的全产业链体系。(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商务厅、科技厅,各地级市)
2.提升风电制造配套能力。积极引进国内风电主机龙头企业来宁投资建厂或与本地企业联合开展主机总装项目合作;引导本地铸造、设备制造、电气等企业与风电主机企业合作,发展塔筒、叶片、减速器、大型铸件、专用锻件、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和配套设备制造,提升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商务厅、科技厅,各地级市)
3.积极发展清洁能源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区内风电、光伏发电规划咨询、设计、施工企业走出去参与全国清洁能源项目开发。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培育引进科技企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发展智能化电力管理、运行、维护等后市场服务,培育壮大清洁能源生产性服务业。(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商务厅、科技厅,各地级市)
(三)推动清洁能源新领域扩展
1.稳步推进氢能产业发展。以宁东为重点,依托我区现代煤化工、氯碱化工、石油化工、清洁能源聚集优势,发展低成本绿色氢源,开展制氢、储氢、输氢、氢能综合利用等技术攻关,加快储运、加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氢能在公共交通、物流运输、煤化工综合利用、储能等领域试点示范应用,建设氢能产业示范园区和服务平台,形成集群发展。(责任单位:宁东管委会、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科技厅、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各地级市)
2.积极培育储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强做优高密度大容量新型电池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正负极材料生产能力,发展新型硅碳负极材料,补齐电解液、隔膜等本地化配套能力,开展储能技术应用示范,培育储能市场。面向周边及西北地区的市场需求,培育引进优质清洁能源整车项目,引进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企业,培育形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力争引进直流充电桩、交直流一体充电桩制造企业和清洁能源乘用车生产企业。(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商务厅、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宁东管委会,各地级市)
(四)推动清洁能源集群发展
1.优化清洁能源制造园区布局。依托我区现有工业园区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础,发挥集聚企业、人才、项目等方面比较优势,突出重点,推动清洁能源制造业做大做强。光伏材料制造产业主要布局在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苏银产业园、盐池工业园、太阳山开发区红寺堡产业园;风机制造产业主要布局在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忠金积工业园区、中卫海兴开发区;氢能产业主要布局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固原经济开发区、青铜峡工业园区;储能及电池材料产业主要布局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嘴山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卫工业园区。(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宁东管委会,各地级市)
2.培育清洁能源龙头企业。重点支持根植于宁夏,在光伏、风电、氢能、智能电网、储能等领域具有研发能力、规模实力和牵头作用的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型龙头企业和自主品牌,围绕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型配套企业和下游产品细分企业,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宁东管委会,各地级市)
(五)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升级
1.健全清洁能源优先消纳的体制机制。制定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实施方案,引导工业、交通、农业等终端用户优先选用清洁能源电力。大力实施电能替代,持续提升电力在能源终端消费占比。加快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和考核机制,优化电力调度,促进清洁能源电力消纳水平提升。加大可再生能源替代燃煤自备电厂发电力度。推进需求侧管理响应体系建设,挖掘高载能负荷的灵活用电潜力,鼓励用户侧可调节负荷参与市场交易。(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
2.促进各类清洁能源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垃圾发电和垃圾气化项目建设,发展生物天然气、生物成型燃料。鼓励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落实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通过财政支持等方式,引导无集中采暖地区和农村地区推广应用太阳能、生物质、地热及电采暖等供暖技术。鼓励工商业开展多能互补、能源“互联网”等综合能源,促进清洁能源消费。(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各地级市)
(六)推动传统能源清洁转型
1.推动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坚持绿色低碳高效的原则,提升煤炭智能化水平,提高煤层气技术研究和应用水平,推进以煤制油、煤制烯烃及精细化工为主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煤炭从能源燃料向化工原料的转变,为清洁能源发展提供空间。(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宁东管委会)
2.提升煤电绿色发展水平。加大煤电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力度。加快提升常规煤电机组、供热机组运行灵活性,充分挖掘电源侧调峰潜力,扩大自备电厂参与调峰规模。严控煤电新增规模,原则上只建设满足清洁能源调峰和供热供汽需求机组,淘汰机组优先考虑作为应急备用电源调峰,逐步实现煤电从主力电源向调峰储备电源的转变。(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商务厅、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
3.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通过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推进盐池青石峁定北气田开发及配套外输管线建设,提高天然气多元化保障能力,扩大天然气应用覆盖范围,优化能源结构。充分发挥燃气机组快速启停、灵活响应的特点,积极探索天然气机组参与清洁能源调峰机制。(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商务厅、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各地级市)
(七)推动能源基础设施完善
1.加快电力外送和智能电网建设。力争“十四五”建成宁夏天都山至华中±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提升银东、灵绍、昭沂直流外送新能源比重。完善750千伏、330千伏和220千伏主网架,推进城乡配电网优化升级,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接入工程,构建有利于清洁能源电力消纳的智能电网体系。(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
2.加快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建设监管服务平台,完善土地使用、建设及运营补贴配套支持政策,推进公共充电桩合理布局,基本建成适应本地需求,辐射周边的充电设施体系,为电动汽车推广应用提供支撑。(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各地级市)
3.加快储能设施建设。落实国家关于“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工作要求,出台新能源与储能设施一体化建设及运营配套政策,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项目同步配建一定规模的储能设施。鼓励建设电网侧共享储能、通信基站等需求侧储能,研究制定储能参与新能源消纳补偿机制,支持储能设施参与电网调峰,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灵活互动的综合示范。(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宁夏通信管理局)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规划引领。编制“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清洁能源制造业、氢能等专项规划,做好与国家规划对接,与自治区相关规划衔接,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坚持自治区统一规划,优先支持清洁能源配套产业,促进上下游一体化配套发展。
(二)加大招商力度。以资源换投入,创新招商机制,重点围绕光伏、风电制造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氢能、储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培育开展招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性。
(三)推进重大项目。建立清洁能源产业重大项目库,确定年度重点项目,制定年度投资计划,并通过专班协调、地市及园区领导包抓、审批绿色通道等措施,推动重大项目建设。
(四)加大资金支持。认真落实国家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整合各级财政专项资金,聚焦重点支持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用足用活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纾困基金、政府性融资担保、财政贴息、保险补贴等政策,支持清洁能源企业上市,解决清洁能源产业融资困难。
(五)增强科技支撑。支持清洁能源企业建设国家级、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并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推进建设清洁能源产业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实施人才+清洁能源产业行动计划,支持人才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支持清洁能源领域创业创新,提升本地配套能力和上下游技术创新。
文化旅游产业重点要挖掘品牌价值、扩大开放合作、改善服务条件,把宁夏建设成为西部国际旅游目的地。
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推动我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塞上江南·神奇宁夏”为形象定位,以“畅游宁夏,给心灵放个假”为价值定位,着力构建“一核、两带、三片区”空间发展格局(银川都市圈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区,黄河、贺兰山两大特色文化旅游带,沙湖、沙坡头、六盘山文化旅游产业“三大片区”),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统领,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升级版”。未来五年,全区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长25%左右,2025年接待人数力争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力争突破1000亿元,建成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全力打造大西北旅游目的地、中转站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二、打响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一)打好黄河文化牌。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依托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生态湿地、特色优势产业等资源,做好黄河景观、生态、文化融合重组、挖掘转化、放大增值的文章。创新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业态,配套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在世界有知名度的宁夏黄河文化旅游带。(责任单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林草局,各市、县〔区〕)
(二)打好大漠星空牌。用好沙漠和星空两类优势资源,在加强生态保护前提下,高品质规划建设沙漠体验、星空观测、星空营地等体验旅游、亲子研学项目,以体验“大漠情怀、浪漫星空”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畅游沙漠、仰望星空深度体验活动,打造特色文旅IP。(责任单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教育厅、体育局、林草局,各市、县〔区〕)
(三)打好酒庄休闲牌。推进“葡萄酒+文旅”融合发展,推动酒庄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将酿酒葡萄种植、田间管理、采摘、葡萄酒酿造、品鉴、产品订制、推广营销等融入文化旅游产品建设和宣传营销全过程,推进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进程,助力“葡萄酒之都”建设,打造四季皆宜、独具魅力的酒庄休闲旅游目的地。(责任单位: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林草局、宁夏农垦集团,银川市、吴忠市、石嘴山市)
(四)打好红色主题牌。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点,深度挖掘红色文化遗产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大力提升六盘山“胜利之山”、将台堡长征胜利结束地和新长征出发地等品牌影响力。以红色文化体验教育为抓手,培育一批红色小镇、红色乡村、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红色教育基地等复合型产品,不断提升红色旅游对六盘山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带动能力。(责任单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林草局,各市、县〔区〕)
(五)打好动感体验牌。依托大漠、高山、峡谷等独特地质地貌资源,大力发展沙漠探险、高山滑雪、冰雪运动、低空飞行、热气球、汽车攀岩、汽车摩托车越野拉力等极限运动旅游产品,全力打造国家级沙漠运动基地、航模比赛基地、山地户外运动基地等。积极探索“野奢宁夏”旅游新业态,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新业态,开发建设体育旅游基地、健身休闲旅游示范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带动特色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责任单位:自治区体育局、文化和旅游厅,各市、县〔区〕)
(六)打好长城遗址牌。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点,加快完善长城沿线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长城旅游风景道。深入挖掘长城文化内涵,开发历史探秘、文化体验、教育研学、生态休闲、户外运动、康养度假、自驾车旅游等业态和产品,打响“中国长城博物馆”品牌,打造国家长城文化公园核心区。(责任单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教育厅、卫生健康委、体育局,各市、县〔区〕)
三、重点任务
(一)推动全域化提升。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加快转型升级,丰富产品业态和人文内涵,推动景区旅游向综合旅游目的地转变。实施景区铸魂提质增效工程,将优秀文化融合贯穿景区开发、项目建设、产品打造等各环节,加快景区设施、产品升级。实施文化旅游融合产品和服务立体化展示、系列化开发,推动文化创意、旅游演艺、影视拍摄、非遗产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科普活动等进景区,培育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业态丰富的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文化旅游综合体。推进差异化发展,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城市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及节庆品牌、演艺品牌、服务品牌、特色商品品牌等。争取2025年国家5A级和4A级旅游景区分别达到7家和30家以上。(责任单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工业和信息化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科协,各市、县〔区〕)
(二)推动全产业发展。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更多优质文化旅游产品,推动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推进旅游餐饮多元化、品牌化发展,着力构建满足游客需求的餐饮多样化发展新格局。优化旅游住宿结构,做强一批星级饭店、主题酒店、度假酒店,鼓励建设野奢酒店、精品民宿、自驾车房车营地等多元化住宿类型,提高接待能力和水准。进一步优化旅游客运线路。推进旅游商品特色化、系列化、品牌化发展,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打造旅游演艺项目,丰富文化旅游业态。拓展城市旅游项目,加快特色文化旅游街区建设,支持公共文化、体育、科技场馆等进行宜游化改造,推动形成设施优良、品牌集聚、业态多样、体验丰富的文化旅游消费空间。支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着力发展夜间经济,扩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规模,支持建设国家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提升假日经济,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单位与职工结合工作安排和个人需要分段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错峰休假。(责任单位:自治区商务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文化和旅游厅、体育局、科协,各市、县〔区〕)
(三)推动全业态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全方位、多角度、全产业融合,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拓展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旅游功能。依托旅游不断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式、供给渠道、供给类型。推动演艺娱乐、影视动漫、游戏电竞、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发展,增加旅游体验。推动“文旅+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文旅+工业”,促进特色工业发展;推动“文旅+生态”,促进生态旅游快速发展;推动“文旅+科技”,促进数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文旅+教育”,促进研学旅行;推动“文旅+体育”,促进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文旅+商贸会展”,促进旅游消费加快发展。推动“文旅+医疗健康”,促进康养旅游产业化发展。(责任单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教育厅、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体育局、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
(四)推动全季节体验。突出“春赏花”。依托我区春季花田景观和各地花卉产业资源,推出一批布局合理、主题各异的赏花胜地,创新举办春季赏花节会活动,打造一批以踏青、赏花、摄影、休闲、研学等为主题的春季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突出“夏消暑”。充分发挥我区夏季气候凉爽、生态环境优美等优势,加快推进沙湖、沙坡头、贺兰山、六盘山旅游度假区等建设,提升完善休闲避暑康养旅游服务功能和产品,打造一批各具特色休闲避暑度假胜地。突出“秋观叶”。依托六盘山层林尽染、彭阳梯田色彩斑斓、贺兰山北武当漫山红叶、哈巴湖金色小胡杨婀娜多姿等秋叶景观,推出一批“观叶”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突出“冬玩雪”。依托贺兰山、六盘山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以及宁夏湖泊湿地众多、冰上运动资源丰富等特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冰雪小镇和滑雪场,开发冰雪运动等旅游新产品,打造高品质冰雪旅游目的地。(责任单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林草局、体育局,各市、县〔区〕)
(五)推动全流程服务。加快完善“快旅慢游”服务体系。加强航空、铁路、公路等部门协作,不断完善客运服务功能,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服务功能。继续推进覆盖重点旅游景区及乡村旅游点的旅游客运线路,完善旅游风景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等慢游设施。加快构建旅游业标准化体系,推动全区文化旅游综合服务水平整体提升。规范市场秩序,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切实增强文化旅游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深化“互联网+旅游”,推进旅游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旅游业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到2025年,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基本实现智慧化转型升级。促进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消费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产、流通、消费生态体系。(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交通运输厅、文化和旅游厅、市场监管厅、体育局,各市、县〔区〕)
(六)推动全媒体营销。充分利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构建传统媒体、主流媒体、新兴媒体、自媒体等相结合的宣传营销体系,打好多角度、立体化、全覆盖宣传营销组合拳,提升宣传营销效果。加强与中央主流媒体、地方知名媒体及其他新兴媒体的合作,深入开展“两晒一促”(晒文旅、晒优品、促消费)活动,提升“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品牌影响力。大力实施精准营销,巩固陕甘蒙青等周边客源市场,深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目标客源市场,拓展川渝豫等重点客源市场,提升港澳台、东南亚热点市场,开发欧美远程市场,不断提升宁夏知名度和美誉度。整合外宣、文旅、体育、外事、侨务等部门力量,建立全区协调统一的文化旅游宣传营销机制。(责任单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各市、县〔区〕)
(七)推动全方位辐射。大力提升银川、中卫、固原等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功能,通过国际化城市品牌提升、旅游产品打造、服务标准完善,强化旅游集散、中转综合服务功能。以300公里、500公里、800公里为半径,辐射连线周边省区经典品牌景区,打造“一程多站”自驾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完善自驾游、房车游配套服务设施,提升便利化程度和人性化服务水平。通过与周边地区产品联线、活动联办、营销联动,进一步提升宁夏旅游吸引力和辐射力,打造大西北旅游中转站。(责任单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交通运输厅,各市、县〔区〕)
(八)推动全社会参与。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切实做好规划指导、资源整合、产业促进、形象推介、市场监管等工作,创新服务手段和监管方式,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努力打造与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国有骨干文化企业要加快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做大、做强、做精、做专,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加大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大型文化旅游企业。加强文化旅游宣传教育,强化全民旅游参与意识、形象意识和责任意识,大力推进文明旅游;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深入开展“文化大篷车”下基层、送戏下乡、“清凉宁夏”、“宁夏人游宁夏”等惠民活动。(责任单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委宣传部,各市、县〔区〕)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政策措施。自治区财政部门要统筹中央和自治区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杠杆作用,强化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资金保障。自治区文化旅游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类文化旅游项目资金,做好全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整体部署、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自治区发改、税务、金融等部门要出台支持文化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和旅游规划要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批复后纳入同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要加大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创新景区经营体制,探索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相分离,推动资源整合、联动协作、抱团发展。推进文化旅游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进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做优一批区域性骨干文化旅游企业。加强文化旅游招商引资引才引智,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本和智力资源,采用国际先进理念进行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
(三)加强人才培养。坚持人才强文旅、科教兴文旅,加强与区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建立文化旅游人才高地,推进学术交流和智力支持。积极构建新型文化旅游智库,促进文化旅游理论研究,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完善人才培训体系和培训内容,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做大中职、做强高职,整合宁夏艺术职业学院、宁夏旅游学校,组建宁夏文化旅游职业学院,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积极打造西部文化和旅游职业教育新高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