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科学技术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部门文件

索 引 号:640100-104/2014-03577 效力状态:有效
发布机构:银川市科学技术局 成文日期:2014-12-15
责任部门:市科技局 发布日期:2014-12-15
名 称:关于上报《银川市2013年度R&D经费支出情况分析报告》的报告

关于上报《银川市2013年度R&D经费支出情况分析报告》的报告

  自治区科技厅:

按照《关于开展2014年度效能目标考核的通知》(宁科办字〔2014〕19号)文件要求,我局对市本级和辖区(三区、两县和一市)R&D经费支出情况进行考核。现将《银川市2013年度R&D经费支出情况分析报告》上报。

  

附件:银川市2013年度R&D经费支出情况分析报告

  

  

  

  

  

银川市科学技术局

2014年12月12日

  

  

  

  

  

  

  

  

  

银川市科技局办公室             2014年12月15日印发


附件:

  

银川市2013年度R&D经费支出情况分析报告

  

一、科技投入产出情况

1、全社会R&D经费支出情况

银川市2013年度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130251万元,较2012年(115561万元)增长12.7%,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02%,比上年的1.00%提高0.02个百分点。按R&D人员(全时工作量6175人年)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21.1万元。

银川市2013年度 R&D经费占全区62.3%,远超过第二名石嘴山市(17.8%)。

2、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情况

银川市2013年度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90785万元,较2012年(7.91亿元)增长12.89%。按照经济活动类型来看,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基础研究支出、应用研究支出和试验发展支出分别占0.06%、0.61%和99.34%。按照资金来源来看,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企业资金、政府资金、境外资金、其他资金分别占92.21%、7.41%、0.23%和0.15%。

3、财政R&D经费支出情况

2013年银川市本级财政科技支出20090万元,较2012年(14232万元)增长41.16%,财政科技支出占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2.36%,较2012年提高0.18个百分点。同时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科技项目资金10398.5万元,其中争取国家科技项目资金4908万元,争取自治区的科技项目资金5490.5万元。

4、科技成果产出情况

2013年,银川市登记市级科技成果35项。其他项目已取得国家、自治区科技成果登记(或成果鉴定),银川市不重复登记。

2013年银川市专利申请量2345件,比2012年增长92.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431件,比2012年增长了212%。专利授权量746件,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占自治区总量的72.6%和61.6%。

2013年末,银川市共建成国家、省部共建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8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1家,占全区的77%。

二、银川市R&D投入情况分析

1、2009年-2013年,银川市R&D经费投入保持较稳定的增长趋势,2009年至2013年R&D经费投入分别为44050万元、65476万元、84256万元、115561万元、130251万元。年均增长31.8%,但由于基数逐步变大,增速放缓,增长率由2009年的48.6%降低为12.7%。

2、2009年-2013年,银川市R&D强度分别为1%、0.83%、0.85%、1%、1.02%,与全国R&D经费更高更稳定的增长速度相比,银川市R&D强度未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有一定波动性,主要由于R&D增速低于GDP增速,GDP增速抵消了很大一部分R&D经费支出的增长,导致R&D投入强度增幅微弱。

3、银川市R&D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高于全区平均水平(0.82%),也高于呼和浩特市(0.85%)。但与全国平均水平(2.08%)、西部有关省会城市(如兰州市为1.80%、乌鲁木齐市为1.25%、昆明市为1.73%、南宁市为1.98%)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同时离创建创新型城市目标(1.5%)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2.5%)仍有较大差距。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针对银川市现阶段情况,今后主要采取以下举措推进全社会R&D投入:

1、加强科技项目和科技资金管理体制改革,除少数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联的重点项目外,其他项目按照后补助方式支持,充分调动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增加科技投入的积极性。

2、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券,通过政府出资购买科技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鼓励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支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对外开放,在实现资源开放共享的同时,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

3、在继续保持市财政科技投入的良好增长态势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的作用,建立科技创新风险基金,吸引社会资本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风险资金,助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加大研发投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