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内容快速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议案建议提案办理
索 引 号: | 11640100010085909W/2022-00231 | 发布日期: | 2022-09-15 |
---|---|---|---|
发布机构: | 银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责任部门: | 银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名 称: | 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06号“关于加强企业劳动者技能和素质培训的提案”的答复 |
郝玉峰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企业劳动者技能和素质培训的提案收悉。该提案由我局主办,市教育局协办。我局在接到您的提案后,组织人员就做好办理工作进行调研论证,制定了办理方案,于2022年5月27日召开局党组会议研究通过,指定由银川市就业与创业服务中心负责办理落实。办理过程中,于8月30日约见了您,深入了解了有关情况,听取了您对办理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办理结束后,告知并征求了您对办理结果的意见,经局领导审核同意,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人社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市上下扎实落实“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明确以就业为导向、以提质培优为方向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目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劳动者能力素质。为推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生根发枝,我市强化评估论证、数据测算、制定政策、简化流程、公开信息、提速审核等方面工作,政策红利有效释放。2019年以来,开展企业岗位技能提升培训96135人,其中初级工33399人、中级工28305人、高级17440人、技师2722人、高级技师259人;受理733企业以工代训137400人;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4876人;办理参保职工技能提升补贴10029人次(其中初级工3354人次、中级工4652人次、高级工2023人次),发放各类政策性补贴1.48亿余元。
一、做好企业技能培训需求调查和重点产业的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调研摸底工作
针对企业技能培训需求,积极开展企业调研、问卷发放等方式掌握企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2021年,根据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市人才工作集中调研活动方案>的通知》要求,银川市人社局制定了调研方案,针对新冠疫情防控形势,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形式,对全市部分规模以上制造类企业、技工院校等(含国家级或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单位的高技能人才相关情况进行了调研,对企业、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类调研对象,划分调研重点,分别印制了《高技能人才领域调研调查问卷》,发放给17家规上制造类企业、10家技工院校、9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了解掌握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情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情况;高技能人才政治待遇、社会待遇、经济待遇等激励性政策落实情况以及高技能人才评价、选拔机制落实等情况。调查问卷填写时间为2021年11月11日至17日,共收回调查问卷32份,其中制造类企业17份,技工院校9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6份,问卷收回数量占发放数量的89%。
目前人社部门正在组织人员,积极深入“六新、六优、六特”企业进行调研,摸清全市乃至全区各类企业的岗位设置、用工需要等,摸清技能劳动者的就业意愿和要求,统筹分析,科学提炼,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各产业园区要做好中间人。一方面要共享信息,便于学校及时掌握园区产业规划布局、企业人才需求、培训需要等信息;另一方面要牵线搭桥,促进园区内企业和学校的相互合作。
二、进一步深化职业资格改革,充分发挥企业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调动广大劳动者学技术、钻研技能的积极性
(一)基本建立和健全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建立了“企业—院校—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多元化高技能产业工人的评价方式正在形成。
(二)建立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鼓励企业开展自主评价,自主开发制定评价标准规范。
(三)加大技能等级认定和新工种开发力度。支持企业、技工院校和社会评价组织开展自主认定,对经人社部门新备案的职业(工种)首次开展认定工作的,每个级别给予评价机构一次性资金补助。针对新职业(工种)、特色培训项目和原贫困劳动力需求的实用技能工种,申报开发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含题库开发维护),对经自治区人社厅备案成功并开展考核工作的,每个工种给予评价机构一次性资金补助。目前,全市共备案职业技能鉴定所(站)20家,企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12家。与此同时,积极培育第三方评价机构,39家社会评价组织已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机构备案。建立技能水平与薪酬等级挂钩制度和与岗位晋升相互衔接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制度,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和职业资格考试,将贯通领域扩大到农业、工艺美术等职称系列,打通了技能人才发展“立交桥”。
三、加大职业培训学校及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
(一)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大力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对获批为国家级、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市上拿出一定资金分别给予一次性配套补助。
(二)建设一批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按照国家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补助500万元、自治区级补助100万元的标准,我市可考虑支持50万元,每年评定3-5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补助20万元、自治区级补助10万元,我市可考虑支持5万元,每年评定5个左右。
(三)将已挂牌的银川工匠学院打造成为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高技能人才技能水平提升的重要平台。
(四)加强高技能人才梯队建设。以企事业单位一线技术技能岗位人才为重点,每两年遴选一批凤城优秀工匠、青年工匠,分别给予经费补助,充分发挥优秀技能人才的引领效益。
(五)积极整合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发挥各民办培训机构的优势,强化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不断扩大培训规模。支持银川公共实训基地积极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提供技工技师教育、技能训练、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创业孵化、师资培训、课程研发等服务,发挥公共性、公益性、示范性、综合性的社会职能。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职业院校在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对承担培训工作的公办职业院校获得培训收入,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经人社、财政部门认定后,可按一定比例提高。职业院校在内部分配时,应向承担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工作的一线教师倾斜。
(六)教育部门创新招生机制,探索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强素质、重能力”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加强师德师能建设,采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线上线下等组织形式,聘请部分企业的一线技术和管理岗位的人员为专职或兼职教师,让一线“匠人”走进课堂,为学生传授最新的生产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和文明风采活动,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校园分享”等活动,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
四、优化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一)建设高水平技能竞赛平台。积极申报建设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省级集训基地,对入选国家级集训主基地、辅基地和省级集训基地的,分别给予一次性配套补助。对承办省级竞赛和承办市级竞赛的单位按每个项目给予资金补助。
(二)完善技能竞赛激励机制。对银川市参加各级大赛或竞赛获奖选手和专家教练(指导老师),以及入选国家集训队的选手给予一定的奖励,其中对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省级大赛或一类竞赛获奖选手和专家教练(指导老师),按上级奖励资金给予配套奖励。对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或竞赛、国家级、省级竞赛的,按选手人数给予所在单位竞赛补助,用于选手的赛前集训、差旅费等费用。对银川市级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一等奖的选手,由市政府授予“技术能手”称号。
(三)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访学进修。将高技能领军人才和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纳入银川市访学进修范围,每年选送一批高技能人才到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技师学院)培训或访学进修,给予专项资助,派出单位按一定比例予以配套资助。四是建立高技能人才引才奖励。每成功引进市外急需紧缺的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分别按每名一定标准给予引才奖励。
五、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充分利用资源节约成本
(一)政府推动合作。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搭建校企合作对接和信息沟通的平台;建立激励机制,解决校企合作经费来源,可以设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专项基金;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要给予政策倾斜和经费补充,比如项目扶持、减免税收、奖励和补助等。
(二)校企园区共同发力。专业设置紧密围绕产业发展,市教育部门会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治区九大产业发展方向,结合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和职业学校意见,制定职业教育专业发展规划,引导职业学校科学设置并动态调整职业教育专业。加强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通过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相结合。加大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操占比,推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鼓励学校自主编制教材。
(三)教育部门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对接银川市重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建立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支持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和实习实训等教育教学工作。各职业院校建设实训基地(实训室)330余个,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抓住宁东能源基地、科技工业园区建设的发展机遇,主动与银川工业园区内的企业联合,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开设了煤化工、现代纺织等专业。
联系人及电话:杨晓敏 0951-6082901
银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9月15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