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长者版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议案建议提案办理

索 引 号:11640100010085909W/2024-00157 发布日期:2024-10-16
发布机构: 银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责任部门: 专技科
名 称: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73号《关于加强民营企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的答复

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73号《关于加强民营企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的答复

银川市工商业联合会:

工商联集体提出的关于加强民营企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收悉。该提案由银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兴庆区政府、金凤区政府、西夏区政府、灵武市政府、永宁县政府、贺兰县政府、市委人才工作局、市国资委联合办理)。银川市人社局在接到集体提案后,组织人员就做好办理工作进行调研论证,制定了办理方案,于6月21日印发《关于认真做好银川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意见建议和银川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提案办理工作的通知》,指定由人才开发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负责办理落实。办理过程中,于9月11日约见委员,深入了解有关情况,听取委员对办理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办理结束后,告知并征求委员对办理结果的意见,经银川市工商联委员和局主要领导审核同意,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强调要“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一段时期以来,不少民营企业面临着技术、管理类尖端人才引进难、人才流失现象普遍以及缺乏研发平台等问题和困难,特别是企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欠缺,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针对以上问题,市委人才工作局、市人社局、工信局、财政局、国资委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精神,聚焦“三都五基地”、“两地五中心”和全市“三新”产业发展,聚焦民营企业核心需求,积极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紧扣民营企业用人导向,打好人才引、育、留“组合拳”,为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提供坚强人才保证。

一、聚焦“引才”,让民企成为人才“强磁场”

一是创新校企柔性引才模式。建立“科技副总”特聘机制,两批次129名高校专家人才到128家重点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促成浙江大学等33名区外高校及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与企业签订“周末工程师”合作协议,切实用人才“外援”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激活了创新内生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了新动能。二是外引内联引进青年人才。先后携260余家企业近8000个岗位需求,赴14座城市、73所重点高校开展“组团式”引才工作,邀请300余名优秀学子来银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使用人才专项事业编引进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33名,其中通过“政聘企用”方式向3家企业输送高层次人才3名,支持青年人才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举办大规模启动仪式、“引凤归巢”、“筑巢引凤”等大型人才交流活动、人岗双选会300余场次,累计发布人才岗位需求信息37万条,释放出银川爱才惜才、求贤若渴的强烈信号。三是深化民企人才选拔工作。银川市现行人才补助政策范畴包含民营企业,符合条件即可向相关部门申请补助。落实政府特殊津贴制度,激励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全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2人,其中民营企业入选人员共20人;2024年推荐申报国务院特殊津贴31人,其中民营企业11人;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46人,其中民营企业18人;银川市政府特殊津贴94人,其中民营企业40人。落实自治区高层次人才补助政策,目前全市享受自治区博士硕士工作补助157人,其中民营企业47人。积极组织企业申报自治区级“塞上卓越工程师”和优秀民营企业家,截至目前,成功推荐塞尚卢俭和华新智黄维斌入选自治区级塞上卓越工程师,评选认定150名优秀民营企业家。

二、聚焦“育才”,让民企成为人才“新沃土”

一是助推企业人才立体培养体系。建立“学术型”和“应用型”的“双轨制”人才评价体系,目前全市有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入选人员158人,其中民营企业74人。切实做好高层次人才认定保障工作,目前认定自治区级高层次人才115人,其中民营企业47人;2024年推荐申报高层次人才127人,其中民营企业62人。自2018年至今,认定我市各类民营企业高精尖缺人才270余人(含柔性引进 66人)。鼓励企业建设人才实训基地,支持共享装备建设新型教育实训基地,隆基宁光建立“常兴智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推动企业用人留人环境持续改善优化;针对在重点企业一线技能岗位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给予生活补贴;启动实施银川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储备工程,1121名优秀青年人才入选,入选的青年人才中有43%来自民营企业;先后培育区市科技领军人才100名、科技创新团队135个,其中,培育的市级科技领军和创新团队中民营企业占比达80%以上;助力小牛自动化成功入选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隆基乐叶高效单晶光伏电池技术等优秀成果成为推进产业快速升级的“利器”。二是开展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加快实施“工业蓝宝石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等5个特色项目,完成了葡萄酒、牛奶产业、工业互联网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人才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出版了国内首个以产区为基础的葡萄酒指南,实现了国内首次体外胚胎生产移植良种奶牛等技术突破,有力推动高校携手民营企业共同培育科创人才、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引导企业与职业院校探索联合办学模式,其中:舍弗勒、新澳羊绒联合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累计培养300余名学徒工和410余名纺织工。三是加强民企人才载体建设。积极搭建为企业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的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发挥专家专业优势,助力培养产业急需人才,截至目前,全市有自治区人才小高地6家,其中民营企业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家,均为民营企业;自治区专家服务基地30个,其中民营企业25家;自治区特聘专家124人,其中民营企业92人;院士工作站2个,均为民营企业。围绕推进“六新六特六优”产业申报急需紧缺和岗位骨干人才培训项目,2024年专业技术人员更新工程项目申报39个,其中民营企业17个。推荐上报20家企业参与自治区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项目申报,14家企业联合区内高校成功申报自治区级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截至目前,高端装备和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累计培养工程师383名,认定首席工程师6名,新引进研究生10余名。四是强化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每年征集银川市各县市区培训需求调研表6万余份,以调研结果为依据,有针对性、导向性的开展全年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围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进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养,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充分依托职业院校、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大型骨干企业、优质民办培训机构等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发挥银川市各类载体特点优势,着眼培养高技能人才。截至目前,银川市针对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单位累计开展岗位技能培训1585人;为4445人次各类企业参保职工兑付技能提升补贴660.1万元。

三、聚焦“留才”让民企成为人才“蓄水池”

一是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强化人才住房资源供给,4个青年人才驿站全面启用,累计为1000余名青年人才解决了周转性住房问题,并提供就业指导服务;推进“揽秀苑”人才公寓(驿站)建设,预计年底投入使用。二是特色金融助力企业创新创业。设立总规模约16亿元的工业企业转贷基金、风险补偿基金、新型工业化引导基金以及“银川新星”四支基金,创新建立首期规模2000万元的“银川英才”风险缓释基金,向宁夏塞尚乳业有限公司等6家科创型企业共授信2000万元,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三是全方位给予企业家最优礼遇。投入200余万元为首批50名市级优秀民营企业家发放“一册一卡”(银川市优秀企业家服务手册、银川市优秀企业家服务保障卡),提供机场贵宾服务、休假疗养、文化旅游等15项服务保障。四是持续加大人才政策常态化宣传力度。宣传信息多次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宁夏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做到了人才服务用心用情用力,广泛营造尊才、重才、爱才的浓厚氛围,激励引导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五是推动职称评审向民营企业倾斜。认真落实《民营企业职称评审十条倾斜措施》,针对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相对集中的新兴专业,增设科学传播、技术经理人、数字工程、葡萄酒工程等职称专业。打通突出贡献人才和引进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符合条件可破格申报高级职称。优化调整职称评审继续教育学时,专技人员免费学习公需课,每年30学时压减至18学时。打破非公有制企业参评职称层级壁垒,对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年限较长、未参评过职称、业绩贡献达到评审条件的,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7年可申报中级职称,满15年可参评副高级职称(实行以考代评和考评结合的系列除外)。畅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通道,在宁夏(银川)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银川市民大厅开设社会化职称评审服务窗口,提供职称评审政策查询、咨询等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聚焦民营企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当地特色资源禀赋,以人才作为撬动发展的着力点。一是持续强化人才引育。深入实施“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扎实开展硕博人才倍增行动,与人才集团等部门联动,争取年内引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500名以上,全年10万青年人才留银,到“十四五”末突破20万。围绕民营企业人才需求,组织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带头人研修提升,培养一批骨干人才。优化高精尖缺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学术技术带头人、人才小高地、导师帮带等培养工程,培养储备一批高质量人才。二是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进一步扩大校地合作“朋友圈”,加强与区内外重点高校对接交流,做好“科技副总”“周末工程师”服务保障及任期考核等工作,助力更多科研成果在银转化落地。继续深入开展产业人才定点引育、高端人才定期输送、科研合作定向转化等,以校地企携手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三是持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创新企业家人才评价机制及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机制,制定柔性引才若干措施。畅通人才“绿色通道”,做好优秀民营企业家、高精尖缺人才精准服务,多措并举引凤归银,让更多“千里马”为打造西部人才高地、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贡献力量。

                                 联系人及电话:兰  婷  6888902

                                          银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 年10月16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