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内容快速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统计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分析
索 引 号: | 11640100010086004H/2024-00252 | 发布日期: | 2024-11-05 |
---|---|---|---|
发布机构: | 银川市统计局 | 责任部门: | 工业科 |
名 称: | 工业生产高开稳走 持续发展亟待蓄能 ——2024年1-3季度银川市经济运行情况系列分析报告之三 |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和银川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锚定全年目标任务,全力以赴保运行、稳增长,扩投资、抓项目,提质效、促转型,工业经济增速始终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但进入二季度以来,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需求疲弱、价格持续回落、消费信心不足和同期基数抬升等多重因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不少困难,巩固和增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压力持续加大。
一、“稳”字当头:多重考验下工业经济基本盘保持稳定
(一)工业生产基本稳定。1-9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0%,高于全区(10.1%)0.9个百分点,位居全区第三位。轻、重工业协同发力。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重工业增长11.5%,分别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0.3和10.7个百分点。制造业夯实工业基本盘。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5.7%的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个百分点。占比15.2%的采矿业增长14.9%,占比19.1%的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8%。
(二)重点行业平稳增长。全市31个行业大类中,18个行业增加值呈现增长态势,行业增长面58.1%。其中9个行业呈两位数以上增长,占29.0%。重点行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43.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4.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1%、医药制造业增长14.6%,合计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4.1个百分点。半数以上产品保持增长。全市列统的92种产品中50种产品呈增长态势,增长面54.3%。其中互感器同比增长6.4倍、硫酸(折100%)增长36.6%、初级形态塑料增长26.5%、工业机器人增长24.1%、精甲醇增长14.6%、乳制品增长7.5%。
(三)县(市)区“四增两降”。全市6个县(市)区中兴庆区同比增长23.2%,较1-8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灵武市增长22.5%,回落0.1个百分点;贺兰县增长4.4%,加快3.2个百分点;永宁县增长1.7%,回落0.9个百分点;金凤区下降9.8%,降幅收窄3.2个百分点;西夏区下降11.3%,降幅扩大1.2个百分点。
(四)各类企业稳定增长。民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快于全市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国有控股企业同比增长7.7%,股份制企业增长8.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8.9%。大中型企业“压舱石”作用继续凸显。占全市77.9%的大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0.7%,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5个百分点。
二、“新”字为先:积极因素支撑转型升级稳中有进
(一)新增长点接续成长。随着《奋力冲刺全年目标 推动工业经济稳增长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促进工业平稳运行的政策进一步显效,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新入规企业贡献突出。2023年度46户“小升规”企业,1-9月份完成工业总产值55.65亿元,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2个百分点。截至9月末,全市新纳规企业12户(其中市属7户),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0.4个百分点。小微企业持续回升向好。小微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高于大中型企业1.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个百分点。
(二)政策带动释放新动能。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银川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若干措施》、《银川市支持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补贴政策实施细则》等增量措施持续发力显效带动下,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改造逐步推进,1-9月份,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3.9%,高于固定资产投资38.6个百分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5.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稳步增长,同比增长2.4%。得益于各类消费政策持续优化,消费潜力加速释放,消费品制造业逐步恢复,同比增长4.9%,快于1-8月份1.4个百分点,拉动制造业增长0.5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业同比增长21.2%、家具制造业同比增长9.0%、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3.4%。
三、“进”字为重:正视困难、坚定信心,打好全年“收官战”
(一)先行指标尚未出现明显回升迹象。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回落。9月份,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连续5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市场预期恢复缓慢。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降幅收窄,同比降幅继续扩大。9月份,受部分行业需求阶段性回落等因素影响,全区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环比下降0.9%,降幅较8月份收窄1.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7.4%,降幅较8月份扩大1.8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大幅回落。9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同比下降7.9%,较8月份回落13.3个百分点;1-9月份同比增长4.5%,较1-8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
(二)重点行业稳增长难度上升。9月份,分部门看,全市13个行业中6个行业增加值下降。其中石油石化行业因重点企业检修结束降幅虽比8月份收窄75.0个百分点,但仍下降11.1%;受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影响,有色行业同比下降7.8%,建材行业同比下降16.2%;轻工行业同比下降26.1%,电子行业下降28.1%,其他行业下降4.7%。以上6个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3.9%,下拉全市当月工业增加值增速6.3个百分点。
(三)光伏行业继续下行。光伏行业受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行业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自5月份转为负增长后,降幅持续扩大,9月份下降 28.1%,降幅较8月扩大2.3个百分点。同时受部分重点企业停产、减产影响,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今年以来一直呈负增长,9月份同比下降 60.4%。以上两个行业增加值合计下拉当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个百分点。在价格传导和市场竞争双重压力下,光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严重挑战,营业状况也不容乐观,1-8月份,以上两个行业营业收入分别下降61.9%和56.8%,利润总额分别亏损0.41万元和14.59万元。
(四)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从停减产企业看,9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停产企业53户,减产企业231户,停、减产面55.7%,下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20.8个百分点。从企业盈利情况看,1-8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 18.6%,降幅较1-7月份扩大9.4个百分点。订单不足、产品价格下降,导致库存压力加大,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19.9%,比营业收入增速高 31.4个百分点。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1-8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同比下降0.57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达37.9%,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同比增长67.2%。
四、“实”字为要:锚定目标全力以赴抓落实
(一)聚焦目标任务,坚定不移稳住经济运行。行至10月,做好四季度经济工作对于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任务至关重要,要聚焦关键领域、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持续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快稳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补足短板弱项、增强内生动力,全力打好“百日攻坚战”,为确保顺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有效支撑。全力抓好经济运行调度。围绕全年目标任务和当前行业发展情况,及时预警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相关行业部门要加强企业生产调度,提升调度措施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全力以赴稳定经济增长。全力抓好预期引导。认真落实国务院、自治区、银川市稳增长、扩投资、促消费等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和经济舆论引导力度,提振市场发展信心。
(二)持续夯实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基础。关键在地区。工业占比大的县(市)区在工业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鼓励各地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增长目标。充分发挥灵武市关键支撑作用,巩固兴庆区快速增长势头,支持永宁县、贺兰县加快发展,推动西夏区、金凤区由负转正,形成更多增长极。重点在行业。抓住煤炭、石化、化工、电力、冶金等规模大、带动性强、关联性高的支撑工业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柱行业,根据不同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相关稳增长方案也因业施策、对症下药。对增长较快的煤炭、冶金、化工、纺织等行业,要强化要素保障,满负荷生产,稳住增长势头,多做贡献;对增速回落或下降的石油石化、有色、建材、医药、电子、机械等行业,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拓展销售市场,解决供需问题,力促以上行业加快转正和回升。主体在企业。企业稳,经济才能稳。当前,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订单不足、成本上升、回款困难等突出问题,要充分发挥落实市级领导包抓重点企业等措施,稳定225户增产企业生产,推动257户减停产企业复产增效;紧盯累计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0%的前50位的大企业,“一企一策”及时协调化解突出困难问题,扬优势、补欠账、强短板,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稳进向好态势。
(三)精耕细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全市实际,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稳固传统产业基本盘,保障落后低效产能和工艺产能有序退出,新兴产业和高效率产能稳步扩张,尤其是对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项目,在资金、用能、用地、用水等方面优先支持。强化政策协同,以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促进重点产业集群转型发展、智能升级。抓好宝丰集团第二套5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环欧新能源年产35GW高纯太阳能超薄单晶硅片智能化升级项目、中欣晶圆集成电路大硅片改扩建项目、中环单晶车间干泵改造提升项目等工业技改项目建设,扎实稳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夯实产业基础,形成具有持续支撑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