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内容快速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议案建议提案办理
索 引 号: | 11640100MB1853128N/2024-00136 | 发布日期: | 2024-10-24 |
---|---|---|---|
发布机构: | 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 责任部门: | 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
名 称: | 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 第49号提案的答复 |
侯旭、魏鑫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挖掘文化特色留住乡愁记忆助推乡村振兴的提案》收悉。该提案由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承办。市文旅广电局在接到委员提案后,组织人员就做好办理工作进行调研论证,制定了办理方案,于5月7日召开2024年银川市文化旅游系统承办区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交办会议研究通过,指定由公共服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科负责办理落实。办理过程中,主动约见委员深入了解了有关情况,听取了委员对办理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办理结束后,告知并征求了委员对办理结果的意见,经市文旅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胡志平同志同意,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乡愁与推动实施乡村振兴存在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联系。“记得住乡愁”是乡村振兴的价值追求,您提出的“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挖掘村落物态化乡村记忆场所、推进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等建议,对于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银川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重点,以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创新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实施“文旅+”融合发展工程,全面提升现代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服务水平。截止目前,全市共有文化旅游企业3154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 62 家,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农家乐)81 家、重点旅游村(镇)37个,酒店、民宿等住宿单位1600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区市县级非遗370项、非遗传承基地(点/所/室)15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27个。
二、工作进展
(一)多维度推动资源整合,打造乡村融合发展新模式。一是加大乡村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加快推进乡村舞台、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开展乡镇(街道)文化站评估定级,打造兴庆区通贵乡农耕文化馆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53个。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乡镇(街道)文化站56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40个、农家书屋274个、文化广场12个,县级两馆、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覆盖率及直播卫星“村村通”巩固率、“户户通”安装率达到5个100%。二是实施“百村千画·乡村美化工程”。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特色旅游村及五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乡村墙体绘画美化,妆扮美丽乡村。组织开展2024年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民宿评定复核工作,培育打造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宁夏特色旅游村(镇),其中兴庆区司家桥村进入全国特色旅游村名单。统筹乡村旅游交通线路,推进乡村旅游直通车建设,完善全市28个重点村镇和4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标识系统。推动“厕所革命”成果向乡村旅游延伸,全市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线路沿线的旅游厕所实现全覆盖。三是加大农文旅项目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222.3万元实施了兴庆区掌政镇农耕文化民俗体验特色村项目、兴庆区通贵乡通西村豆腐文化产业园项目、金凤区良田镇泾龙村农耕文化研学基地农业设施配套建设项目。金凤区良田镇园子村被公布为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西夏区昊然山居民宿、贺兰县岩画古村古树林民宿被推荐为全国甲级民宿验收名单并通过初审。司家桥田园未来村旅游提升项目、闽宁镇福宁村基础设施提升项目等4个项目被列入2024年自治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
(二)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品质,打造精品融合项目。一是乡村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贺兰山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绿色农业生态等资源,在大力发展传统农家乐、果蔬采摘、农业体验观光等业态基础上,积极开发乡村民宿、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打造了稻渔空间、金贵牡丹花乡、岩画古村、利思田园密语、山上人家等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合康养、休闲、研学等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增强乡村振兴发展后劲。二是乡村旅游品牌效应持续放大。如兴庆区司家桥村全面盘活闲置农宅,采取“支部+企业+园区+农户”联合经营模式,打造集农业休闲观光与农事娱乐体验于一体的“田园未来村”项目。西夏区昊苑村以“合作社+企业”、村民自办、社会资本介入等形式,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发展乡村旅游民宿,西村海棠、昊然山居、黄庐民宿等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宿受到市民热捧。贺兰县金山村采用多种经营合作,打造“金山羊肉”“葡萄酒品鉴”品牌,构建集观光、采摘、住宿、餐饮一体的综合旅游产业体系。三是乡村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效益明显。目前已创建国家乡村旅游重点镇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宁夏特色旅游村26个、星级乡村旅游点72个、星级旅游民宿12个,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带动就业5万余人。乡村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
(三)协调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铸魂”。一是依托传统节庆,深挖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禀赋,通过举办特色文旅节庆活动,创新发展模式,引导打造“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持续举办银川市社火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集、银川市秦腔艺术节、乡村春晚等传统乡村活动,开展乡村文化旅游节、农民丰收节、乡村音乐节、金秋荷花节、果蔬采摘节、民俗嘉年华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节会活动,以节会为媒推动“旅游+”“+旅游”。举办和美乡村篮球大赛、乡村村跑等,乡村文化吸引力显著增强。推出特色10条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宁夏·时雨芒种 村游银川”“宁夏·村中古韵 西夏名胜”两条旅游路线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24年1-8月,银川市纳入统计的乡村旅游经营场所共接待游客1857.21万人次,同比增长33.12%,实现旅游花费157亿元,同比增长36.75%。二是积极开展主题文化宣传教育。围绕抵制高额彩礼、倡导婚俗新风,创作编排了30余部精彩文艺作品,组织开展移风易俗专题巡演20余场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道德模范、文明家庭、身边好人等开展“扬家风 传家训”等主题宣传宣讲300余场次,拍摄制作《村长带头讲移风易俗短视频》2期。三是围绕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我市加快提升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水平。大力推行基层文化服务“331”目标:每村每年看3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村每年组织3次以上群众文体活动;每村至少有1支特色群众文化活动队伍。今年以来,开展“四送六进 送戏下乡”“美丽乡村文化大集”“湖城有戏一元剧场”“百姓大舞台 有你更精彩”等活动1000余场次,惠及乡村群众近10万人次。同时,坚持并把“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通过加大指导扶持,引导农民自办团队、自演自乐,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活动。农村自我组织自办文化活动平均在每村、社区3场以上,一批乡土文化能人走上舞台,真正体现了群众积极参与、共享共乐的宗旨,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四是深入挖掘乡土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激发乡村文化发展活力,讲好乡村文化故事。兴庆区新渠稍村广泛发动群众开展记录“我的村庄故事”,整理收集老照片、老物件,使一批即将遗失的历史乡土文化得以传承保护。金凤区润丰村收集本村老物件建设村史馆,展示村民手工刺绣、剪纸、皮影文化遗产技艺,让村民和游客“记得住乡愁”。灵武市二道沟村深入挖掘独有的岩画文化,打造村落民俗风情和农耕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永宁县宋澄村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合力打造“农、文、旅、教、研、学”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
(四)实施传统工艺品牌扶持计划,扎实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一是全市建立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传承人工作室62个,县级传承人232人。兴庆区滨河四村、西夏区同阳新村建立了非遗就业工坊,采取“公司+传承人+农户”模式,带动农民创业增收,成为乡村振兴新典范,其中宁夏麻编工艺成功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西夏区德林村广泛吸纳剪纸、刺绣、皮影、编织扎染等传统技艺,开发旅游商品,成为“小产品大产业”。厚植乡村文化基因。二是统筹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农业农村领域培训项目和资源,加大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宁夏特色乡村村发展建设,推进旅游示范点标准化建设,通过送教上门、举办培训班、实地观摩、结对帮扶等形式,加大对示范村致富带头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专题培训、技能培训力度,有效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经营能力、服务质量。三是对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年均举办秦腔、社火、广场民族健身舞、传统器乐等各类培训100班次以上,受益群众超5万人(次),全市各村依托本村特色自发组建社火队、广场舞队、戏曲自乐班等文艺团队281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感谢您对我市乡村振兴工作所提的宝贵建议,今后我们将在做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同时,加快建立涵盖乡村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管理体系,利用新科技手段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精准化,并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大乡村文旅资源宣传推介,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附件:建议清单表
联系人及电话:薛菲15226275902
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2024年9月12日
提案编号:049 | 关于加大挖掘文化特色留住乡愁记忆助推乡村振兴的提案 | 提案人:侯旭等 | |||
序号 | 清单式建议 | 补充说明 | 清单式答复 | ||
当年已完成事项 | 正在推动事项 | 下一步落实事项 | |||
建议1 | 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 | 推进乡村互联网络基础设施的再造和升级,建设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数字文物资源库”“数字博物馆”;建设数字化乡村记忆场所,比如村史馆、物态化遗迹遗产纪念馆展示区;通过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网络展览,大力宣传优秀黄河农耕文化等。充分重视乡村记忆场所功能作用,让其“活起来”“火起来”,比如,可以将村庄与村庄或村庄与景区之间串珠成链、抱团发展,将各具特色的乡村记忆馆打造成精品贺兰魂黄河情农耕文化旅游线路。 | 一是加大乡村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开展乡镇文化站评估定级,指导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建设。二是实施“百村千画·乡村美化工程”。组织开展2024年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民宿评定复核工作,培育打造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宁夏特色旅游村(镇)。统筹乡村旅游交通线路,推进乡村旅游直通车建设,完善全市28个重点村镇和4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标识系统。三是加大农文旅项目建设。实施了兴庆区掌政镇农耕文化民俗体验特色村项目、兴庆区通贵乡通西村豆腐文化产业园项目、金凤区良田镇泾龙村农耕文化研学基地农业设施配套建设项目。 | 建设53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施司家桥田园未来村旅游提升项目、闽宁镇福宁村基础设施提升项目。 | 依托古村落整合生态、文化、非遗资源,进一步结合“数字乡村”建设,打造特色主题村落。 |
建议2 | 加大以围绕银川市三区两县村落为重点 | 挖掘打造周边村落的物态化乡村记忆场所保护开发。为推进乡村物质文化再造升级,为乡村文化振兴“塑形”。物态化的乡村记忆场所,主要依据各个乡村村主体功能定位,对物态化乡村记忆场所进行分类规划再塑造,按照生态涵养、环境承载、人口因素、社会经济、公共服务等规划建设,实现物态化乡村记忆场所的多样化功能划分和差异化保护性开发,强化对乡村各类自然资源以及物态化农业遗产、遗迹、遗物等利用及保护性开发,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盘活空置村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结合乡村旅游等推动产生社会经济效益。 | 一是乡村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贺兰山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绿色农业生态等资源,在大力发展传统农家乐、果蔬采摘、农业体验观光等业态基础上,积极开发乡村民宿、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打造了稻渔空间、金贵牡丹花乡、岩画古村、利思田园密语、山上人家等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合康养、休闲、研学等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增强乡村振兴发展后劲。二是乡村旅游品牌效应持续放大。采取“支部+企业+园区+农户”联合经营模式,打造集农业休闲观光与农事娱乐体验于一体的“田园未来村”项目。以“合作社+企业”、村民自办、社会资本介入等形式,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发展乡村旅游民宿,西村海棠、昊然山居、黄庐民宿等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宿受到市民热捧。贺兰县金山村采用多种经营合作,打造“金山羊肉”“葡萄酒品鉴”品牌,构建集观光、采摘、住宿、餐饮一体的综合旅游产业体系。三是乡村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效益明显。乡村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 | 加强乡村文化旅游总体规划,全面组织开展自治区级五星乡村旅游示范点申报评选,力争创建全国特色旅游村1个,宁夏特色旅游村3个。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美食节、采摘节、赏花节、葡萄酒节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活动,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支持西夏区昊苑村民宿集群、金凤区润丰村宿集等乡村民宿发展。指导昊然山居、岩画古村民宿做好全国甲级民宿创建整改提升工作。 | 摸清家底。依托本土的自然资源、原有的产业基础以及独特的历史文化,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要素和文化潜力。提高乡村文化的旅游化开发程度,实现以旅彰文。通过深耕文化内涵,深化创意设计,开发乡土特色文创产品、乡村音乐节、民俗表演、乡村非遗体验等项目,把文化融入到“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环节,打造乡村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集中展示乡村优秀文化成果,用文化特色彰显乡村旅游活力和魅力。 |
建议3 | 以非物态化乡村记忆场所的活化创新为基点 | 推进乡村精神文化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铸魂”。非物态化的乡村记忆场所主要涵盖乡土符号、语言、生活习俗、情感、掌故、故事、纪念性仪式与活动、文化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著述等,属于乡村社会的“软实力”。设立专门项目重视和支持对乡土符号、语言等非物态化乡村记忆场所的保护、加强对乡愁记忆等收集整理,通过艺术性挖掘、包装和再创造,让其成为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精品。鼓励和扶持乡土文艺、影视生产,丰富乡民精神生活;开展各类契合乡村实际的纪念性仪式与活动,发挥集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在凝聚村民、激活乡村集体记忆通过修编村史、村志,加强对村集体和村民的整体形象塑造,借助新媒体、利用新技术,使乡土符号、语言“活”起来。 | 一是深入挖掘乡土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广泛发动群众开展记录“我的村庄故事”,收集本村老物件建设村史馆,打造村落民俗风情和农耕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一是依托传统节庆,深挖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禀赋,通过举办特色文旅节庆活动,举办银川市社火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集、银川市秦腔艺术节、乡村春晚等传统乡村活动,开展乡村文化旅游节、农民丰收节、乡村音乐节、金秋荷花节、果蔬采摘节、民俗嘉年华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节会活动。举办和美乡村篮球大赛、乡村村跑等,乡村文化吸引力显著增强。推出特色10条乡村精品旅游线路。二是积极开展主题文化宣传教育。创作编排了30余部精彩文艺作品,组织开展移风易俗专题巡演20余场次。主题宣传宣讲300余场次,拍摄制作短视频2期。三是围绕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我市加快提升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水平。开展“四送六进 送戏下乡”“美丽乡村文化大集”“湖城有戏一元剧场”“百姓大舞台 有你更精彩”等活动1000余场次,惠及乡村群众近10万人次。同时,农村自我组织自办文化活动平均在每村、社区3场以上。 | 修订完善银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创新形式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持续推进“文化润心”实事。 | 重视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不断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推进村史馆、乡愁馆和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建设,壮大文化骨干和传承人队伍,加强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留住乡愁记忆,保护传承好独特文化资源。 |
建议4 | 支持扩大基层工作人员的编制及各类助农协会组织产生支点 | 精准帮扶农民培训和技能教育组织农民参加电商等产业活动,提供农业技术、管理知识和创新意识的培训,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举办村情教育、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发挥离退休人员、乡贤、返乡创业人士、工匠技能人才、志愿者等在塑造乡村精神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农村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吸引有能力的人才回乡创业。使其作为重要参与者融入到乡村文化建设注重乡村文化传承和创新,保护乡村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农民对乡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政策宣传和参与:通过政策宣传和参与,激发农民对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 一是全市建立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传承人工作室62个,县级传承人232人。兴庆区滨河四村、西夏区同阳新村建立了非遗就业工坊,采取“公司+传承人+农户”模式,带动农民创业增收,成为乡村振兴新典范,其中宁夏麻编工艺成功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西夏区德林村广泛吸纳剪纸、刺绣、皮影、编织扎染等传统技艺,开发旅游商品,成为“小产品大产业”。厚植乡村文化基因。二是统筹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农业农村领域培训项目和资源,加大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宁夏特色乡村村发展建设,推进旅游示范点标准化建设,通过送教上门、举办培训班、实地观摩、结对帮扶等形式,加大对示范村致富带头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专题培训、技能培训力度,有效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经营能力、服务质量。三是对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年均举办秦腔、社火、广场民族健身舞、传统器乐等各类培训100班次以上,受益群众超5万人(次),全市各村依托本村特色自发组建社火队、广场舞队、戏曲自乐班等文艺团队281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 印发《2024年银川市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基层文化服务队伍的建设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大赛。 | 建立乡土人才库,注重发挥大学生村官、乡村文艺能人、民间传统技艺人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头作用。实施乡村文化旅游人才培育工程,提高综合从业素质。加大落实人才使用优惠政策,加强与各级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加快培养行业急需的复合型、专业型人才。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