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了解银川 > 银川概况 >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年鉴(2024)》 2025-06-18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恢复默认

【地理位置】 银川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东过黄河,与吴忠市盐池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接壤;西依贺兰山,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为邻;南与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市相连;北与石嘴山市平罗县相连。银川市地域范围为北纬37°29′~38°52′,东经105°48′~106°52′,总面积9025.38平方千米。银川市地理坐标为北纬38°17′~38°39′,东经105°50′~106°41′。

【地形地貌】 银川市区地形分为山地和平原两大部分。西部、南部较高,北部、东部较低,略呈西南—东北方向倾斜。地貌类型多样,自西向东分为贺兰山地、洪积扇前倾斜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冲积湖沼平原、河谷平原、河漫滩地等。海拔在1010米~1150米,地面坡度为2‰左右,土层较厚。银川西部的贺兰山为石质中高山,呈北偏东走向。全长约150千米,宽20千米~30千米。最高峰海拔3556米,是阻挡西北冷空气和风沙长驱直入银川的天然屏障。贺兰山在银川市境内近70千米,面积5.88万公顷,山高坡陡,气势雄伟。

【气候】 2023年,银川市年平均气温为10.8℃,与常年(指1981—2010年30年平均值)相比偏高0.8℃。各地年平均气温10.3℃~11.3℃,其中,银川市区年平均气温11.3℃,较常年偏高1.2℃,为1961年以来的第2高值。银川市年累计降水量132.3毫米,较常年偏少29.7%。各地降水量在104.5毫米~160.2毫米之间,较常年偏少17.8%~46.1%,其中,银川市区年降水量104.5毫米,较常年偏少46.1%,为1961年以来的第4低值。银川市年日照时数2623小时,较常年偏少241.4小时。各地日照时数2593.1小时~2663.7小时,与常年相比偏少78.7小时~338.3小时,其中,银川市区年日照时数2663.7小时,较常年偏少78.7小时。

沙尘天气较为活跃,出现14次沙尘过程。银川市平均沙尘日数14.3天,较常年同期偏多0.2天。其中,银川市区沙尘日数19天,较常年同期偏少4.6天;贺兰县沙尘日数4天,较常年同期偏少7.4天;永宁县沙尘日数5天,较常年同期偏少9.2天;灵武市沙尘日数29天,较常年同期偏多21.9天。4月19日出现全市范围沙尘暴,灵武市出现强沙尘暴,为1961年以来并列最大范围全区性沙尘暴过程。

夏季高温出现时间早、日数多,降水日数少,阶段性气象干旱严重。夏季以来全区平均气温31.7℃,较常年同期偏高2.2℃,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1高值。银川市平均高温日数10.5天,较常年同期偏多8.0天,为1961年以来第2多值,各地高温日数7~16天,较常年偏多3.9~13.3天。高温天气最早出现在贺兰站(6月9日),为1961年以来第7早。夏季以来降水日数13.5天,较常年同期偏少7.3天,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4少值。6—7月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6月中旬出现中度及以上气象干旱,7月下旬发展为重度及以上气象干旱,其中,8月9日银川市大部分地区达特旱。

降水阶段性特征明显,1—5月降水量偏多,入汛以来整体降水明显偏少,但对流性降水频发。1—5月,银川市区降水量48.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6.5%(偏多10.2毫米)。6月入汛以来,降水量偏少,主汛期全市平均降水量55.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8.7%(偏少78.7毫米),为1961年以来第3低值;降水日数明显偏少,全市降水日数仅为15天,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12.6天,突破1961年有气象资料以来极值;主汛期银川市出现7次强对流降水(12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30毫米)天气过程。

入冬日期偏晚。10月14日—11月3日期间逐渐入冬,与常年同期相比,灵武国家气象站入冬时间与常年持平,其余各地偏晚14—16天,其中,贺兰站(11月3日入冬)为1961年以来最晚入冬,银川国家基准气候站、永宁国家基本气象站为1961年以来第2晚值。

秋冬季气温波动大。9—12月银川市平均气温偏高,日平均气温6.7℃,较常年偏高0.8℃,为1961年以来第5高值。季节内各月气温波动大,9月、10月、12月上旬气温异常偏高,分别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1、第2高值。其中,9月上、中旬气温显著偏高,下旬略偏高;10月则转为上、中旬略偏高,下旬显著偏高;11月受频繁冷空气和寒潮天气过程影响,气温持续偏低;12月上旬气温异常偏高,较常年偏高4.8℃,中、下旬气温偏低。

【土壤】 银川地区土壤类型分为9大类、28个亚类、48个土属及500余个土种或变种,土壤类型的多样性适合农业生产和多种经济作物生长。贺兰山至西干渠之间主要为山地灰钙土、草甸土和灰褐土,东部冲积平原主要为长期引黄灌溉淤积和耕作交替而形成的灌淤土,局部低洼地区分布有湖土和盐土。灌淤土土质适中,理化性质好,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适种性广。

【水系】 银川地表水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富含泥沙。境内沟渠成网,湖泊湿地众多。黄河是银川的主要河流,流经银川80余千米,南北贯穿,银川平原引用黄河水自流灌溉有2000余年的历史。引黄干渠有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西干渠等,配套排灌干支斗渠1000余条,形成灌有渠、排有沟的完整灌排体系。

【矿产资源】 银川地区矿产资源有煤炭、赤铁矿、熔剂石灰岩、熔剂白云岩、熔剂硅石、磷块岩、水泥石灰岩、辉绿岩等。贺兰石“石质莹润,用以制砚,呵气生水,易发墨而护毫”,自古就有“一端二歙三贺兰”之说,为中国“五大名砚”之一。灵武矿区的煤炭、石油、天然窑28窑银川概览气储量丰富,特别是煤炭储量以其具有的高发热量、低灰、低硫、低磷等品质,在宁夏乃至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动植物资源】 银川地区山川兼备,地貌类型多样,受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影响,形成多种动植物资源。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西北部,在银川市境内跨永宁县、西夏区、贺兰县,保存着比较丰富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有野生维管植物84科329属647种、17个变种,其中,野大豆、沙冬青、四合木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0种;有苔藓植物30科 81属204种,其中,苔类植物7科9属11种,藓类植物23科72属193种;有脊椎动物5纲24目56科 139属218种,其中,雪豹、马麝、金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2种,马鹿、岩羊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1种。银川湿地是中国西部以及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重要的迁徙路线和栖息繁殖地,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野生动物资源6纲18目32科242种,其中,遗鸥、黑鹳、白尾海雕、金雕、大鸨、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1种,大天鹅、白琵鹭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8种;有维管植物54科119属192种,包括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等,浮游植物8门69属,包括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金藻门、隐藻门、甲藻门、裸藻门等;有鱼虾类5目14科31种。

【山脉】 贺兰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界山,主体由中元古界—中生界坚硬的基岩组成,是在燕山造山运动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崛起的年轻山脉。贺兰山总体走向大段为南北走向,分水岭偏于山体东侧,顶面较平坦,两坡斜面不对称,西坡长而缓,沟谷比较小;东坡短而陡,沟谷比较大。东侧山体急转而下直落2000余米,达于银川平原。按照地理位置,贺兰山大致以沙巴台—宗别立一线的正义关断裂和元山子—营盘山断裂为界,分为北、中、南三段。中段系贺兰山主体,在银川市境内,南北长约70千米,约占贺兰山总长度的三分之一。银川市境内贺兰山段海拔一般在3000米左右,最高峰敖包疙瘩位于苏峪口北,海拔3556米。贺兰山阻挡了西伯利亚寒流和风沙的侵袭,是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

【湖泊湿地】 银川湿地位于中国西部干旱地区的宁夏平原,主要分布在黄河冲积平原和洪积冲积平原,分布密度大、范围广、数量多,在西部干旱地区少见。银川市湿地总面积5.3万公顷,有国家湿地公园5处(黄河外滩、鸣翠湖、阅海、黄沙古渡、鹤泉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1处(宝湖),国家重要湿地2处,自治区重要湿地11处。银川市于2018年在《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获得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